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是收藏中理想和信念的升华,是人生的充实。
江苏省兴化市长安南路上的一幢民宅,住着一个普通的老人,名叫陈举来,《南京周末》等报刊都报道过他。他有一个惊天的梦想,要自己创办中国首家民间地契博物馆,且居然办成了!
近20年来,他收藏了1100余张土地契约和土地证(图2-17~图2-19)。
图2-17 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发的土地执照
图2-18 1954年贵州省土地房产所有证
图2-19 1952年北京市地政局产权共有执照
他说:“这些土地证和土地契约是中国土地制度沿革的一个缩影,对于2007年3月16日刚刚颁布的《物权法》有着特别的参照意义。”
陈举来爱好收藏,且范围广泛,但迷上土地契约和土地证完全出于偶然。
1993年,陈举来的岳父去世。老人弥留时,示意他要保管好一只红木盒。岳父去世后,陈举来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盒子。“很空,底部静静地躺着两张宣纸。”陈举来回忆起当天的情况,“宣纸虽然有点旧,但保存得不错,上面的字是用毛笔写的。我把它们展开来看,才知道是两张《土地房产所有证》。”
那时的陈举来对土地契约和土地证认识并不多,他用塑料套把纸套好,带到一个略懂这方面知识的老乡家里。“经过辨认,其中一张是1951年土地改革时兴化市人民政府颁发给我岳父的《土地证》。我的岳父是贫农,在旧社会为地主做小工谋生,后来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他家7口人分到了水田13亩。兴化在里下河水乡,主产水稻。”
盒子中的另一张土地证是陈举来岳父的岳母平史氏的,1951年的土地改革也让她分到了7亩草田。“因为没有儿子,这7亩田后来也由我的岳父母继承了。”
陈举来完全被这两张地契所吸引,像是着了魔。那时令陈举来纳闷的是,岳父为什么把这两张大小不一、版式不同的土地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蓦地想起岳父生前对自己说过的话:“分到土地是农民一辈子铭记在心的大事,我永远感谢共产党。”
那段时间,陈举来饭吃不好,觉也睡不踏实,到县城图书馆借了很多关于土地改革方面的书籍回来看。“我发现,地契虽小,但涵盖的内容却非常丰富。一天早上,我醒来时突然意识到,那些即将消失的土地契约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是无价之宝啊。”
于是,热爱收藏的陈举来下了决心,开始收藏土地证和土地契约。近20年来,陈举来总共收藏了1100多件土地契约和土地证。这件事被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知道后,希望和他合作,建立国内首家土地证和土地契约博物馆。他们商量的结果,是把博物馆设在陈举来家的底楼。
陈举来还收藏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一张《耕田证》,目前全国仅发现了这一张。他把它藏在书房的一只破旧鞋盒里。
《耕田证》上标明的日期为“1930年7月×日”,距今已有79年。纸的边角都已磨损了,右上角写着“杨泰煌等共四人每人分田共计二十担(谷)”,中间填写田地的“四至”(周边方位和大小),注明“不公田,六斗”(即“私田,应缴公粮6斗”之意)。陈举来解释说:“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赋税了。”
《耕田证》的左方钤有“瑞京县苏维埃政府”长章与圆章各一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瑞金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更名“瑞京”)。落款为“苏维埃政府主席杨储才、土地科长杨振英”,各钤私章。
关于这件镇馆之宝,陈举来回忆说:“那是江西某市古玩市场的一个摊主在1991年老家拆房的时候发现的,他一直随身带着。第一个看到这张耕田证的,是我的一位收藏钱币的朋友。他看到后,打电话给我,问我要不要。”陈举来一听,立刻对朋友表示,不论多少价钱都要拿下。谁知道摊主说那是传家宝,不肯卖。陈举来很失望,几天在家吃不香睡不着,于是买了一张火车票赶往江西。
对方依然不肯出手。之后,陈举来4次赶往江西,每次不做别的事,就是整天和那个摊主泡在一起,陪他摆摊、陪他喝酒、陪他聊天。对方终于被陈举来的诚意打动,以1.5万元的价格,将那张地契卖给了他。
半个月后,江西某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得知了这个消息,赶来陈举来家,要以6万元的价格购买这张耕田证,被陈举来婉拒。
2006年6月25日“国土日”的时候,兴化市国土资源局与文化馆将陈举来收藏的土地契约和土地证分门别类,设计成了9块展览牌,供市民参观。
在陈举来收藏的土地契约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是明代洪武元年江西吉安府安平县的《官田租米票》。他收藏的清代地契比较多,从满洲八旗入关前的《龙照》,到宣统年间的红契,共有100多件。至于民国时期各省颁发的土地证,陈举来也收集了不少,包括袁世凯称帝时的地契、日本在东北扶植的伪政权《满洲国土地执照》等,还有一件由于田地多次转卖、长3.7米的长契。
令陈举来最得意的是其收藏的中国共产党在历次土改中颁发的土地证(地契),前后相连,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土改历史档案。
1946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改,发动贫雇农对地主进行清算斗争,当时没有发放土地证,只是废老契立新契,以新契换旧契。陈举来收藏了陕甘宁、晋绥、苏皖等解放区当时的手写契和民主政府的印发契共40多件。
陈举来收藏了这么多土地契约和土地证,却依然有相当多的遗憾。“有一次,我在安徽看中一张元朝的地契,已经谈妥价格,是4.8万元。但因为缺钱,到现在都没有到手。”
据报道,为收藏地契、钱币和其他物品,陈举来前后花了200多万元。一个普通的退休职工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原来,他退休后还担任了兴化市唐址仿古工艺厂的厂长,主要生产仿古铜镜,销往国外。这么多年来,他把自己的工资和从这个厂赚的钱都投到收藏中去了。
存世量较大的民国后期和新中国的普通土地契约并不贵,通常每件价为100~150元,长契也不过300元左右。但古代地契,有的一张就要数万元,越古老价值越高。
陈举来为了筹建博物馆,在兴化市长安南路上盖了一幢三层小楼。由于缺钱,房子基本没有装潢,只是一个“毛坯房”。“等博物馆建成后,我免费向民众开放。”
就国内首家民间土地证和土地契约博物馆即将问世一事,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夏维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陈举来手中的这批不同形式的地契藏品,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这些地契尺寸大、面幅大、纸质特殊、带有官印,形式漂亮,所反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字里行间,一段历史跃然纸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土地权籍的管理、交易及纳税的真实情况,了解到当时政府的有关法律条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这些历史上的地契与现行的《物权法》一脉相传,息息相关。”
土地证和土地契约收藏,让陈举来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晚年生活尤为充实。他如痴如醉地徜徉在他的精神世界中。
图2-20 《申请入党》,梁岩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