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1)各种原因所致恶心、呕吐、嗳气、消化不良、胃部胀满、胃酸过多等症状的对症治疗。
(2)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功能性胃滞留、胃下垂等)。
(3)残胃排空延迟症、迷走神经切除后胃排空延缓。
(4)糖尿病性胃轻瘫、尿毒症以及硬皮病等胶原疾患所致的胃排空障碍。
(5)幽门梗阻及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十二指肠溃疡。
(6)可用于胆道疾病和慢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
(7)用于十二指肠插管、胃肠钡剂X线检查。
【药理作用】 本药为多巴胺受体阻断药,其结构类似普鲁卡因胺,但无麻醉和心脏作用,具有较强的中枢性镇吐和胃肠道兴奋作用。本药主要通过抑制中枢催吐化学感受区(CTZ)中的多巴胺受体而提高CTZ的阈值,使自主神经的冲动减少,从而呈现较强的中枢性镇吐作用。本药还可抑制胃平滑肌松弛,使胃肠平滑肌对胆碱能的反应增加,胃排空加快,增加胃窦部时相收缩,同时促使上段小肠松弛,因而促使胃窦、胃体与上段小肠间的功能协调。本药可使食管蠕动收缩幅度增加,食管内容物廓清能力增强,故可减少食管反流。此外,本药尚有刺激催乳素释放的作用。
【药动学】 本药易自胃肠道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本药口服有首关效应,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为70%,直肠给药生物利用度为50%~100%,且有显著的个体差异。由于本药促进胃排空,故吸收和起效迅速,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口服后起效时间分别为1~3min、10~15min和30~60min,作用持续时间一般为1~2h。本药进入血液循环后,13%~22%的药物迅速与血浆蛋白结合。经肝脏代谢,半衰期一般为4~6h,根据用药剂量大小有所不同,肾衰竭或肝硬化患者的半衰期延长。本药经肾脏排泄,约口服量的85%以原形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式随尿排出,也可随乳汁排泄。本药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和胎盘屏障。
【用法用量】
(1)口服给药:①一般性治疗:每次5~10mg,每日3次,餐前30min服用。②糖尿病性胃排空功能障碍:于症状出现前30min服10mg;或每次5~10mg,每日4次,于三餐前及睡前服用。
(2)肌内注射:每次10~20mg。每日剂量不宜超过0.5mg/kg。
(3)静脉滴注:每次10~20mg。用于不能口服者或治疗急性呕吐。
(4)肾功能不全时剂量: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剂量至少需减少60%。
【给药说明】
(1)本药对晕动病所致呕吐无效。
(2)本药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并能促进胃排空,故对胃溃疡胃窦潴留者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窦部炎症者有益。但对一般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不宜用于一般的十二指肠溃疡。
(3)静脉注射本药时速度须慢,于1~2min注完,快速给药可出现躁动不安,随即进入昏睡状态。
(4)本药遇光变成黄色或黄棕色后,毒性可增高。
(5)无论成人还是儿童,本药的每日剂量不宜超过0.5mg/kg,否则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6)用药过量的表现:深昏睡状态,神志不清;肌肉痉挛,如颈部及背部肌肉痉挛、拖曳步态、头部及面部抽搐样动作,以及双手颤抖摆动等锥体外系症状。
(7)用药过量的处理:使用抗胆碱药物、治疗帕金森病药物或抗组胺药,可有助于制止锥体外系反应。
【配伍】
(1)可配伍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克林霉素、茶苯海明。
(2)配伍禁忌:青霉素钾、氨苄西林钠、红霉素、氯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噻吩钠、呋塞米、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复方丹参注射液。
【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少见严重烦渴、恶心、便秘、腹泻等。
(2)精神、神经系统:常见昏睡、烦躁不安、倦怠无力,少见睡眠障碍、眩晕、头痛、易激动等。静脉快速给药可出现躁动不安,随即可进入昏睡状态。
(3)心血管系统:注射给药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4)其他:用药期间可出现乳汁增多。少见乳腺肿痛及皮疹等。本药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而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特别是年轻人)。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可出现肌震颤、头向后倾、斜颈、阵发性双眼向上注视、发音困难、共济失调等。
【禁忌证】
(1)对普鲁卡因或普鲁卡因胺过敏者。
(2)癫患者(因癫发作的频率及严重性均可因用药而增加)。
(3)胃肠道出血、机械性梗阻或穿孔患者(本药可使胃肠道的动力增加,使前述疾病病情加重)。
(4)嗜铬细胞瘤患者(可因用药而出现高血压危象)。
(5)因进行放疗或化疗而致呕吐的乳癌患者。
(6)有抗精神病药致迟发性运动功能障碍史者。
(7)孕妇。
【慎用】 肝、肾衰竭者(因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危险性增加)。
【注意事项】
(1)药物对儿童的影响:小儿不宜长期大量应用,否则容易出现锥体外系症状。
(2)药物对老人的影响:老年人不宜长期大量应用,否则容易出现锥体外系症状。
(3)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本药有潜在的致畸危险,国内资料中建议孕妇禁用。
(4)药物对哺乳的影响:本药能分泌入乳汁,故哺乳妇女不宜哺乳。
(5)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醛固酮与血清催乳素浓度可升高。
【药物相互作用】 见本章第三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