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靠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 钙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原素,不是治疗的药物;防治骨质疏松既需要补钙,也需要其他药物的治疗。另外补钙还要看肠胃的吸收情况。一旦患上骨质疏松症,一定要将补钙和维生素D作为基础的辅助措施,同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
2.补钙越多越好 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吸收利用。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摄入,可以基本满足人体对于钙的需求。所以,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3.钙离子拮抗药不能联用钙剂 钙离子拮抗药和钙剂,两种药物虽然作用相反,但联合使用时,作用不仅不会相互抵消,而且能相互促进。补钙,是为了纠正负钙平衡,防止体内的钙代谢紊乱、骨钙丢失以及钙盐异常沉积在血管、软组织内,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钙离子拮抗药可以通过拮抗钙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从而减少血管的收缩导致的血压升高、心绞痛、心肌梗死。
4.肾结石患者不能补钙 由于钙或维生素D不足,继发性PTH分泌增多,导致骨钙流失,钙在肾脏与草酸结合而易形成结石,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钙片不但不会诱发结石,相反还具有预防结石的功效。当然,在某些状态下,还是要慎重甚至避免补钙的。所以,只要在医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治疗是不会加重结石的形成。另外,结石的形成原因跟体质或者是某些代谢与炎症有关。肾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钙,所以患者应尽量避免草酸的摄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5.骨折后再进行治疗也不迟 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因此早期预防骨质疏松显得极为重要。一旦发生骨折,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性更高,尽早进行治疗可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人们往往只有在骨折发生的时候,才注意到骨质疏松的存在,这时已经为时已晚,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钱,加重了家庭负担。所以加强宣教工作和实施有效的预防方案是非常重要的,高危人群应特别注意提早预防。
6.短期服药也能起到治疗作用 抗骨吸收药物的药理机制决定了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必然是需要一定周期的,即使是采用首选的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持续增加骨量的最低疗程不应少于18个月。很多患者在治疗的最初半年甚至两三个月看不到疗效就停药,也有部分患者因用药1年初见疗效而擅自停药。不坚持治疗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骨折和相关残疾的危险加大,并发症以及病死率上升。只有不到1/3女性骨折患者能恢复她们先前的活动能力,而超过1/3患者需要持续的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