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折固定一个月后会有哪些问题

骨折固定一个月后会有哪些问题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损伤,以女性多见,几乎所有的股骨颈骨折都由外旋暴力引起,伤后有一定的外旋畸形。目前随着社会的老年化,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也日渐增高。3.少数外展嵌插型骨折或疲劳骨折的患者有时仍可行走,甚至骑车,易致漏诊。5.儿童和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早期行内固定术后,不宜过早负重,否则易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此类骨折亦不宜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损伤,以女性多见,几乎所有的股骨颈骨折都由外旋暴力引起,伤后有一定的外旋畸形。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分为内收型和外展型,其中以内收型多见,外展型较稳定。根据骨折线的部位,可分为头下型(极易并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经颈型、颈中型和基底型,其中基底型的骨折较易愈合。目前随着社会的老年化,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也日渐增高。由于髋部的血供特点,再加上老年人多并发骨质疏松,本病的治疗较为困难,其中骨不愈合占15%左右,股骨头缺血坏死占30%以上。由于目前人工关节技术的日臻完善,老年患者多建议行全髋置换术。基底型趋向于早期内固定疗法,施行手术时间越早,骨折愈合率越高。

【临床表现】

1.患髋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

2.骨折的典型畸形为:患肢髋屈曲、短缩、足外旋。

3.腹股沟中点下方明显压痛,叩击大粗隆与足跟时疼痛加剧。

4.局部肿胀通常不明显。

【诊断要点】

1.外伤史。大多数患者有绊倒,臀部着地的受伤史。

2.具有典型畸形及上述临床表现。

3.少数外展嵌插型骨折或疲劳骨折的患者有时仍可行走,甚至骑车,易致漏诊。因此,对老年人伤后诉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者,应考虑骨折可能,并拍片检查,如首次X线检查未显示骨折,而临床上仍高度怀疑者,应予卧床休息,观察2周后再拍片复查,如确系骨折,由于骨折局部吸收,则骨折线清晰可见。

4.髋关节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和确定骨折类型,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治疗】

若采用非手术治疗,下肢须持续皮牵引,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护理工作繁重,且其骨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并不因此降低。近来已趋向于早期内固定治疗或人工关节置换。

1.无明显移位的外展“嵌插”型骨折应卧床休息,将患肢外展30°,前屈15°,足穿丁字鞋固定6周,3个月后方可考虑扶腋杖下地不负重行走,骨折愈合(一般在6个月)后,可弃拐行走。

2.不完全骨折及内收骨折或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常用手术治疗,其方法有加压螺钉内固定,空心钉内固定,带肌蒂骨瓣移植等。若固定确实。术后鼓励早期锻炼,2个月后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骨折完全愈合后弃拐。

3.60岁以上患者,尤其是头下型骨折,建议做全髋或半髋置换术,3周后即可扶拐下地逐渐负重。

4.若患者有手术禁忌证则可仅行持续皮牵引,保持下肢中立位,3个月后骨折虽未愈合,但仍能扶拐下地。

5.儿童和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早期行内固定术后,不宜过早负重,否则易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此类骨折亦不宜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6.对症处理如镇痛药、止血、预防感染等。

【注意事项】

1.伤后感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者,尤其是老年人,应到医院就诊,必要时拍片检查以防漏诊。

2.穿丁字鞋及皮牵引时应注意防止局部出现压迫性溃疡。

3.老年人尤其是长期卧床的,应鼓励其多进行深呼吸,多进行咳嗽排痰,防止肺部感染。

4.长期卧床者应注意骨突部或长时间受压部位的护理,如按摩,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皱褶。

5.卧床休息时(不论手术与否)均应将伤肢置外展30°位,同时加强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和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及足趾的屈伸活动。

6.扶双拐下地活动时,患肢不能负重过早,待骨折处无疼痛后,才可逐渐负重,等拍片提示骨折完全愈合后方可弃拐步行。

7.开始活动时要做到5不:即患肢不内收、不外旋、不盘腿、不侧卧、不负重。

8.补充钙质及营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