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脱位占全身各大关节脱位的50%左右,多见于青少年,幼儿与老年人少见。因解剖结构及致伤暴力的关系,以后脱位占大多数,前脱位及侧方脱位较少见。肘关节后脱位多由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上肢外展、手掌着地,暴力使肘过伸而使尺骨和桡骨近端同时滑向后上方,肱骨下端向前移位。由于肘关节脱位常并发肘部其他结构损伤,在诊断和治疗时应加以注意,防止漏诊。
【临床表现】
1.外伤后肘部肿胀、疼痛,肘关节被动与主动活动丧失。
2.肘关节畸形、肿胀、弹性固定于半伸位,肘后三角关系丧失,肘前方可摸到肱骨远端,肘后部隆起,在隆起处顶部可摸到一明显的横凹陷。
3.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时可出现前臂与手部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诊断要点】
1.明显外伤史。
2.伤后出现肘部肿痛,肘关节被动与主动活动丧失。
3.体检可见肘关节明显肿胀、畸形、弹性固定于半伸位,肘后正常的三角关系丧失;同时还要检查前臂与手部的运动及感觉,检查桡动脉搏动,了解是否存在血管与神经损伤。
4.X线片可进一步了解脱位情况,以及有无骨折。还可了解陈旧性脱位有无骨化性肌炎等。
【治疗】
1.整复方法常用的有以下2种
(1)患者坐位:术者屈一膝,将膝部顶住脱位的肘前上部,边牵引边将肘部屈曲,当肘部有弹响声时即表示复位成功。
(2)患者仰卧或坐位:助手握住上臂做对抗牵引,术者一手握患肢腕部,顺原有畸形位方向持续牵引,另一手从肘前方将肱骨下端向后推压,余指在肘后方将鹰嘴突向前提拉即能复位。不能在完全伸直位或屈曲成角位牵引。若并发侧方移位,应首先矫正侧方移位,然后进行复位。并发肱骨内上髁骨折者,先在原有畸形位牵引,待肘关节脱位复位后,将肱骨远端向尺侧推,矫正移位,即可同时将内上髁复位,否则易使内上髁夹入关节内,而需另用手法将其复位。
2.固定 用超肘关节夹板或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位。用三角巾悬挂胸前2~3周。
3.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肩、腕及手指关节,解除外固定后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4.手术治疗 对于复位失败,复位后关节内存在骨块或者陈旧性脱位不能手法复位者,需行切开复位。
【注意事项】
1.肘关节脱位时,明确是否存在神经与血管损伤;若存在神经损伤,经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无改善,需行手术做神经探查;若存在肱动脉破裂或断裂者,需手术行肱动脉修补或行断裂动脉吻合术。
2.怀疑肘关节脱位时,需拍片了解脱位类型与是否存在骨折;愈合后也需拍片了解复位情况与关节内是否存在骨碎片。
3.肘关节复位外固定后,需早期进行肩、腕与手指关节功能锻炼,解除外固定后需主动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以避免关节僵硬。
4.肘关节脱位行复位时,应避免暴力,多次复位以及外固定解除后,严禁暴力扳牵肘关节锻炼,以避免产生骨化性肌炎或者骨折。
5.肘关节脱位复位后,需外固定2~3周,解除外固定后可配合理疗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