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足部畸形,我国发病率约1%,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双侧畸形约占50%。病因病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为胚胎早期受到内、外因素影响发育异常所致,也可能与胎儿的足在子宫内的位置不正有关。常同时存在足内翻、下垂、前足内收和胫骨内旋畸形。畸形有轻有重,严重者称僵硬型,软组织挛缩严重,足有骨性畸形、关节僵硬,非手术治疗较难奏效,复发率在30%~60%。非僵硬型者畸形较轻,骨的僵硬不明显,早期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总之,如能在婴幼儿期及时选择恰当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坚持长期按摩和康复治疗,治疗优良率可达90%以上。
【临床表现】
出生时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出现程度不同的马蹄内翻畸形,轻者可用手扳正,重者只能部分扳正,至小儿学走路后,畸形逐渐加重,开始用足尖或足外缘走路,步态不稳,严重者足背着地,负重处产生滑囊和肿胀。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出生时即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足内翻、下垂,前足内收,跟腱挛缩,胫骨内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
2.X线摄片在正位片上正常距骨轴与第一跖骨呈一直线(距骨轴心线),跟骨轴朝向第4、5跖骨(跟骨轴心线),两者的交角,正常为30°,患足约为零度。侧位片上,正常距骨与第一跖骨轴线同在一纵轴线上,患足则两轴线相交成角。患儿3岁以后,舟骨骨化中心出现,正位X线片上可见舟骨向内移位。畸形矫正后则跟距骨恢复正常轴线关系。
【治疗】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由于就诊年龄不同,畸形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法较多,应正确选择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若取手术治疗,术前必须反复检查,仔细设计术式,选择手术种类。术后还需康复治疗,定期随诊,才能获得理想疗效。
1.非手术治疗 新生儿一经诊断即应做被动按摩,手法矫正,胶布固定或支架维持。手法按摩适用于6个月以内婴幼儿,畸形较轻,软组织挛缩不严重者。按摩时先把前足牵拉外展,纠正前足内收;继将足部背伸,跟部外翻,每日2次,每次按摩后用胶布或布带捆绑,或用石膏夹板、热塑夹板固定在矫正位。每2~3个月需调整夹板或支架1次,一般需坚持手法按摩和夹板或支架固定1~3年,以防止畸形复发。
2.手术治疗
(1)对畸形严重、软组织挛缩明显、年龄在6个月至1岁的幼儿,应做跟腱延长、胫前肌外移至第三楔状骨的手术,术后石膏固定4周,拆石膏后手法按摩,局部理疗。
(2)1~5岁患者,除做跟腱延长外,常需做距小腿关节和距下关节后关节囊松解,切开第一跖跗关节囊,胫前肌外移以平衡肌力。对于前足严重内收的儿童,除内侧关节囊切开松解外,还可考虑骰骨楔形截骨术,术后石膏固定4周,去石膏后应理疗按摩和康复锻炼。
(3)5岁以上儿童多已继发较明显骨性畸形,常需做骨性手术。骨性手术可视畸形情况酌情选用跟骨、距舟关节融合术,第1~5跖骨底截骨术,跟骨外侧楔形截骨术纠正跟骨内翻;选用距骨外侧楔形截骨术纠正距骨旋转畸形。
(4)12岁以上儿童可采用三关节融合术,术后小腿石膏管型固定3个月。
【注意事项】
1.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婴幼儿期尽量采用手法按摩纠正。
2.对于用胶布、石膏或垫塑板外固定矫形时,应随时观察患儿的局部皮肤及血液供应,随时调整捆扎术的紧度,避免造成皮肤压疮或因捆扎过紧造成缺血坏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