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动脉管壁薄弱,由于血流的冲击而形成该部位的动脉局限性异常扩大,多呈囊状。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据统计,约有50%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颅内动脉瘤可见于任何年龄,40~60岁为高发年龄,多位于脑基底动脉环附近,以环的前部居多。病因复杂,主要有先天因素,细菌感染、损伤、动脉硬化等。
【临床表现】
1.动脉瘤破裂的先兆症状 约50%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有先兆表现,其症状和体征可分为3类。
(1)血管源性症状包括局部头痛、眼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外肌麻痹等。
(2)动脉瘤少量漏血症状出现头痛、恶心、项部僵硬、腰背部痛、畏光、倦睡等。
(3)缺血性症状表现为运动或感觉障碍、视幻觉、平衡失调、眩晕等。
2.蛛网膜下隙出血 有80%~90%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是以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起病的,症状的轻重因出血的缓急和程度而异。
(1)多为突然发病,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偶可在睡眠中发病。
(2)常见症状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短暂意识不清,甚至昏迷。
(3)常见体征是脑膜刺激征。
3.局灶性症状 有15%左右的颅内动脉瘤可产生局灶性症状。
(1)动眼神经麻痹是颅内动脉瘤所引起的最常见症状。以眼睑下垂的表现最突出,伴有不同程度的眶周疼痛,成为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2)偏头痛并不多见,大多数患者仅偶有头痛,有的诉一侧眼眶部有搏动性疼痛。
(3)眼球突出常伴有Ⅲ、Ⅳ、Ⅵ及Ⅴ的眼支等脑神经的不全麻痹。
(4)视野缺损是由于动脉瘤压迫视觉通路的结果。
(5)三叉神经痛或三叉神经的部分麻痹,表现为患侧面部的阵发性刺痛,及其相应区域内的面部浅感觉减退,同侧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等症状体征。
(6)下丘脑症状表现为尿崩症、体温调节障碍和脂肪代谢的紊乱等。
4.病情分级 病情分级有助于对患者的处理和预后作出评估。先有Botterell分级标准,其后Hunt和Hess对此作了改进,近有Yasargil(1984年)修正的分级标准如下。
0级a:未破裂动脉瘤,没有神经功能障碍。
0级b:未破裂动脉瘤,但有神经功能障碍,如动眼神经麻痹,进行性轻偏瘫等。
Ⅰ级a:蛛网膜下隙出血,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Ⅰ级b:蛛网膜下隙出血,清醒、定向力正常、无脑膜刺激征,但有长期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轻偏瘫、失语、视野缺损,但没有脑神经麻痹。
Ⅱ级a:蛛网膜下隙出血,清醒、头痛、有脑膜刺激征,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Ⅱ级b:蛛网膜下隙出血,清醒、头痛、有脑膜刺激征,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Ⅲ级a: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有嗜睡、意识模糊、失定向力,无神经功能障碍。
Ⅲ级b: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有嗜睡、意识模糊、失定向力,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Ⅲ级:浅昏迷,对痛刺激有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存在、可有肢体伸肌增强性姿势、有或无单侧性体征。因对预后的估计意义不大,本级不再分组。
Ⅴ级:深昏迷,瞳孔反应消失、伸性姿势、对痛刺激无反应、生命体征呈衰退表现。
【诊断要点】
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首先想到颅内动脉瘤的可能:
1.中年以上患者,突发蛛网膜下隙出血。
2.一侧外展神经或动眼神经麻痹者。
3.偏头痛样发作,有一侧眼肌麻痹者。
4.反复大量鼻出血伴有一侧视力进行性减退者。
5.脑血管造影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瘤内有无血栓、瘤颈的大小、有无血管痉挛、侧支循环及正常血管的变异,对诊断及手术治疗均有很重要的价值。
6.与脑膜炎鉴别,后者起病不如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隙出血急骤,且一般有发热病史,腰穿脑脊液检查可资鉴别。
【治疗】
由于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显微神经外科、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的发展及各种动脉瘤夹、栓塞材料的不断完善,使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栓塞效果大为提高,手术的病残率与手术死亡率都降至比其自然病残率及病死率远为低的程度,因此颅内动脉瘤应首选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
1.手术治疗 视具体情况可采用动脉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孤立术、颈动脉结扎术或血管内栓塞术等。
2.血管介入治疗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下,通过股动脉等外周血管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腔内,使动脉瘤闭塞。
3.内科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诱发再出血的各种因素。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使用止血药,并针对脑血管痉挛进行治疗等综合处理。
【注意事项】
1.动脉瘤在未破裂时,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病例可因压迫相邻的神经结构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在将要破裂前,约有半数患者有先兆症状,在破裂后大多引起蛛网膜下隙出血,为此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争取在未破裂前能够确诊以利早期选择手术治疗。
2.脑血管造影是诊断动脉瘤的最重要方法。严格地说,对每一例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皆应做全脑血管造影。
3.动脉瘤患者,只要病情许可,均应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对于延期手术的患者,要严密监护,绝对卧床,限制一切会使血压升高的活动,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并酌情对症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