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高峰年龄为55~59岁,以绝经后多见。本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雌激素(内源性和外源性)的长期刺激有关,亦可能与某些内分泌疾病有关。
临床分期如下。
1.Ⅰ期癌 局限于子宫体。
2.Ⅱ期癌 已侵犯子宫颈,但未超越子宫。
3.Ⅲ期癌 局部和(或)区域转移。
4.Ⅳ期癌 超出真骨盆或侵犯膀胱或直肠黏膜;远处转移(不包括阴道、盆腔黏膜、附件以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但包括腹腔内其他淋巴结转移)。
【临床表现】
1.症状
(1)阴道流血:不规则阴道流血,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出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亦可表现为经血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2)阴道排液:呈浆液或血水样,晚期并发感染时为脓性或脓血性。
(3)疼痛:晚期癌浸润组织或压迫神经时,可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并向下肢及足部放射。当癌组织侵犯并堵塞子宫颈管时,可导致子宫腔积脓,表现为下腹胀痛或痉挛样疼痛。
2.盆腔检查 早期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当病情发展,子宫可增大,质稍软,晚期偶见癌组织自子宫颈口脱出,质脆,易出血。子宫腔积脓者子宫明显增大,极软。晚期子宫固定,盆腔内可触及不规则结节状肿瘤。
【诊断要点】
1.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 注意高危因素如老年、肥胖、绝经延迟、少育或不育等。
2.分段诊断性刮宫 将刮出物分装固定送病理学检查即可确诊。
3.辅助诊断方法
(1)细胞学检查可作为筛选用,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将特制的子宫腔吸管或子宫腔刷置入子宫腔,吸取分泌物做细胞学检查,阳性率可达90%;但阴道后穹窿或子宫颈口吸取的分泌物阳性率低。
(2)子宫腔镜检查可在直视下观察子宫内膜病变,并可取活体组织标本。
【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术式选择如下:
(1)子宫全切及双侧附件切除术适应于Ⅰ期患者。
(2)广泛子宫切除及双附件切除并同时行盆腔淋巴清扫术适应于Ⅱ期以上患者。
2.手术前后放射治疗
(1)术前放疗:Ⅰ期或Ⅱa期子宫大于妊娠2个月者,少数Ⅱb期患者,可在手术前加用外照射或腔内照射。放疗结束后1~2周内行手术。
(2)术后放疗:深肌层已有癌浸润者,淋巴结转移可疑或阳性者,术后2~4周开始进行外照射。
3.放射治疗 适用于老年或有严重内科合并症而不能耐受手术者,以及Ⅲ、Ⅳ期不宜手术者。
4.药物治疗
(1)孕激素治疗:适用于晚期癌或复发患者,以及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例或年轻早期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常用药物有:醋酸甲孕酮200~400mg/d,肌内注射,或己酸孕酮500mg,每周2次,肌内注射。疗程至少在12周以上。
(2)抗雌激素治疗:适应证与孕激素治疗相同。常用三苯氧胺20~40mg/d,分2次口服,可长期或分疗程应用。
(3)化学药物治疗:适应于晚期不能手术者,以及经放疗等治疗后复发的病例。常用药物为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顺铂等。
【注意事项】
1.普及防癌知识,定期进行防癌检查。
2.注意高危因素,重视高危人群,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
3.正确掌握使用雌激素的指征。
4.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或绝经后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者,应先除外子宫内膜癌,然后根据情况对症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