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检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对免疫性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评价机体健康状态及体液免疫功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免疫球蛋白A、G、M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在免疫化学反应中,人体液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会与特异性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散射光的强度与样本中相关免疫球蛋白的浓度成比例,与标准物进行比较来测定免疫球蛋白浓度。

1.检验目的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检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对免疫性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评价机体健康状态及体液免疫功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检测原理

免疫球蛋白A、G、M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在免疫化学反应中,人体液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会与特异性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会使穿过样本的光束发生散射。散射光的强度与样本中相关免疫球蛋白的浓度成比例,与标准物进行比较来测定免疫球蛋白浓度。

本免疫检验室使用SIEMENS公司的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及若华公司提供的SIEMENS配套试剂、标准品等进行免疫球蛋白G、A、M测定。

3.仪器设备性能参数

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性能参数分别见相应特种蛋白分析仪操作规程。

4.标本

血液标本见血液免疫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

5.设备和试剂

5.1 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

5.2 试剂见《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操作规程》中仪器设备试剂。

6.容器和添加剂

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血液标本必需添加剂是分离胶。

7.校准步骤

特种蛋白分析仪要求每更换新批号的试剂需要对仪器进行一次校准。操作过程见《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操作规程》。

8.操作步骤

8.1 检验申请单及标本的检查、标识编号 整理血液免疫检验申请单及血液标本,审核合格后,血液标本进行编号。

编号原则:标本管上有条形码的标本:申请单上项目为免疫学特种蛋白标本,放在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上测试的标本编号为××××,第一位是星期几,后三位是标本序号,如5001为星期五BNⅡ特种分析仪上做的第一个标本。

标本管上无条形码的标本编号为:第一位是星期几,第二位是7,后两位是标本号,从01号开始。

编号完毕再对全部检验申请单、标本编号进行复查(标本标识的姓名与检验申请单一致;标本标识的编号与检验申请单一致),确认无误后样品进行离心处理。

8.2 样品的准备 将编好号的试管,以3 000 r/min离心3 min,取出标本后去掉盖子,将编好号的试管加入试管架的规定位置,放在仪器相应的标本位置。

8.3 上机测试 操作过程见《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操作规程》(仪器操作过程同厂家提供的分析仪操作手册)。

8.4 检验项目的申请

8.4.1 输入标本信息

8.4.1.1 具有条形码标识的标本:通过标本接收程序输入口令,进入标本管理对话框,单击标本签收菜单,进入实验室标本接收对话框,单击申请序号扫描样本标识,接收样本的信息。

8.4.1.2 无条形码标识的标本

打开电脑,启动“检验程序”,输入用户名及口令后,进入检验程序。单击“检验”菜单,选择“申请录入”。①有患者ID号的申请:直接在“病人ID”输入ID号,并逐个输入“优先标志”、“标本”类型、“申请科室”、“申请医生”、“临床诊断”、“采集时间”、“收到日期”,通过F8或F9输入“申请项目名称”,确认无误后按“保存”键进行确认。②无患者ID号的申请:在“姓名”输入患者姓名,并逐个输入“性别”、“年龄”、“优先标志”、“标本”类型、“申请科室”、“申请医生”、“临床诊断”、“采集时间”、“收到日期”,通过F8或F9输入“申请项目名称”,确认无误后按“保存”键进行确认。

8.5 检验结果的查看 打开电脑,启动“检验程序”,输入用户名及口令后,进入检验程序。单击“检验”菜单,选择“检验结果录入\修改”,进行检验结果的录入及修改。通过选择“申请序号”或“工作单号”查看当前免疫结果,并逐个检查患者以前检测结果,进行历史回顾,观察变化趋势。

8.6 检验结果的确认 检验结果的确认应由主管技师(主治医师)或专业实验室负责人进行确认,方法为单击“结果处理”菜单,选择“报告确认”进入结果确认,通过选择“工作单号”、“报告日期”、通过“单张”或“批量”后,按“提取”键提取检测结果,逐一按检验项目或结果记录核对,按“确认”键进行确认。

9.质量控制措施

9.1 室内质控措施 每天操作过程中,使用两个水平的质控品按相应特种蛋白分析仪操作规程中操作方法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测定过程是:从2~8℃冰箱取出质控物置室温,分别将质控物混匀后上机检测,检测结果与允许值范围对比,质控合格后才能报告当天患者检测结果。对于失控应按《质量保证程序》(PLA301-LJK-CX-026)处理,仪器质量控制当天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

使用新批号的试剂或在仪器出现故障维修后,都应该进行质控,对仪器进行监控,质控结果在允许范围内仪器方可投入使用。

9.2 室间质控措施 每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量控制(每半年一次)。

10.干扰因素

样品中有浊度和含有颗粒可能干扰试验,故应彻底离心。

严重溶血或脂血的标本会影响测定,使结果不稳定导致结果测不出来。

血清中的其他未知干扰物或抑制物可与类风湿因子形成复合物,使结果不稳定。

11.结果计算及测量不确定度

BNⅡ特种蛋白分析系统会自动地计算出结果,其计算公式为I=kγν2。式中I为散射光强度,k为常数,γ为单位容积内粒子的数目,ν为单个粒子的容积或大小。

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A、M试验的测量不确定度见相应特种蛋白分析仪操作规程。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包括样本、标本采集过程、送检时间、保存条件、药物、检测系统、员工素质等因素。

12.生物参考区间

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A:70~400 mg/dl;免疫球蛋白G:700~1 600 mg/dl;免疫球蛋白M:40~230 mg/dl。

13.患者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A、M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见相应特种蛋白分析仪操作规程。

14.警告/危急值

血清免疫球蛋白G、A、M检测结果无警告/危急值。

15.实验室解释

IgA增高见于: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囊性纤维化,家族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乳腺癌,IgA肾病,IgA骨髓瘤等。

IgA降低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乏症,无γ-球蛋白血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等;抗IgA抗体现象,免疫抑制药治疗,妊娠后期等。

IgG增高见于: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IgG骨髓瘤,无症状性单克隆IgG病等。

IgG降低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选择性IgG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免疫抑制药治疗等。

IgM增高见于: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TORCH综合征,慢性或亚急性感染,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肝病,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无症状性单克隆IgM病等。

IgM降低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选择性IgM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M抗体综合征(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免疫抑制药治疗等。

16.安全防护措施

16.1 实验室及工作人员一般安全防护措施见《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

16.2 血液标本溢出后,由工作人员立即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75%酒精溶液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

16.3 如果操作人员的皮肤或衣物上沾到了血液、废液或试剂,应立即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75%酒精溶液消毒处理,再用肥皂水、清水进行冲洗。如果眼睛中溅入血液、废液或试剂,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

16.4 在仪器运转过程中,勿触及样品针、移动的传输装置等,避免造成人身伤害。禁止触摸分析仪的电路板。触摸电路是危险的,可能造成电击,尤其用湿手触摸时。

16.5 血液标本在离心过程中,应将所有标本加盖。离心后,开启试管盖时应防止气雾胶污染环境。

16.6 与血液标本接触的一切器皿、仪器组装/拆卸组合零件都应视为污染源,因此操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如穿戴保护性外套、手套等。不小心接触了这种污染源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被污染区域并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75%酒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16.7 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血液标本的防护应启动特殊的安全防护程序。

17.变异的潜在来源

标本、反应液中的颗粒微粒、微小团块可影响结果分析。

18.报告时间

免疫球蛋白A、G、M检测8 h出结果。

19.参考文献

[1] 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操作手册.

[2] Thomas Limmunoglobulins in:Thomas Lclinical laboratory Diagnostics,TH

Book,Frankfurt/main1998.

[3] 王兰兰.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版.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07.

[5]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How to Define,Determine and Utilize Reference Intervals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Approved Guideline,NCCLS publication C28-A,Villanova,PA(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