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输血反应报告与调查:临床医务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反应发生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疑义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输血科值班人员接到临床输血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对临床科室提出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
2.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的数小时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如果受血者的症状或体征显示有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立刻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如停止输血,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组织输血反应的原因调查和治疗。怀疑为过敏性或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由临床医生对症处理;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剩余血及输血反应后受血者血液连同静脉输液作细菌学检验;怀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停止输血并立刻做以下工作:复查血袋标签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血者和所输血液有无核对错误;收集受血者输血反应前血标本、输血反应后的抗凝和不抗凝血标本,连同所输血袋和输血器、静脉输液器及输血反应后留取的尿液标本,送相关实验室检查;受血者抗凝血液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受血者不抗凝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 h测血清胆红素含量;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对输血反应后的血标本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观察血清(血浆)中有无溶血现象;如果受血者已有明显溶血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医生应立刻着手治疗,不必等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3. 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输血完毕数天以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如果发现或怀疑受血者发生迟发性输血反应,应遵循以下注意事项:免疫性的迟发性输血反应属于血液成分的抗原-抗体反应,在检测和确认后,记录于受血者的病历中,其处理步骤同急性输血不良反应。
4. 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处理:输血后如果受血者出现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医护部门应会同输血科仔细调查,验证受血者是否确因输注供体血液而传染疾病,受血者如确诊感染HIV,应迅速报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输血相关传染病所涉及的献血者,由采供血机构按有关政策处理。
5. 输血反应的追踪回访:输血科接到临床急性输血反应报告后,在进行常规处理后,应对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进行跟踪、回访,以便进一步明确输血反应发生的类型、原因及处理措施是否得当;输血科对于临床回报的严重输血反应,要立即组织全科人员进行病例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科室每季度应该进行一次输血反应总结,对于因技术性或制度性原因造成的输血反应,要提出整改措施,避免以后再次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