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逆散治肾绞痛案

四逆散治肾绞痛案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老还将其变通运用于肾绞痛,也能获得较好疗效。郭老指出,本案痛虽在肾,但究其疼痛特点,为绞痛,提示筋脉挛急之征,而肝主身之筋膜,筋膜挛急自与厥阴气郁有关。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原书第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但郭老认为,本条虽言少阴病,主要是因有“四逆”(即四肢厥逆)这一症状,因此为了与少阴本证鉴别,冠以少阴病名。他在其著作《伤寒论汤证新编》中明确指出:此“四逆”绝非寒厥、热厥之厥逆,更非少阴阳虚阴盛之本证,乃指因阳气郁结于里,不能达于四肢,即所谓气郁致厥。故其“四逆”特点是:虽四肢厥逆但逆冷不甚,或手足不温。由此可见,四逆散病位确不在少阴,那到底在哪呢?郭老认为病位实在厥阴肝,因为肝主疏调气机,既然气郁致厥,必然与肝关系最为密切,故四逆散除四肢不温外,多伴胸胁满闷或疼痛,或腹中痛,脉弦等主证,而或悸、或咳等“或然五症”则为副症或兼见症,但也与气机不畅有关:或悸、或咳乃气郁而上逆,犯于心肺所致;小便不利为气郁于内,三焦水道不通利;腹痛,泄利不爽为气郁不敷,肝木侮土,肝脾不和的表现。因此,四逆散是厥阴肝木气机不宣之证。李中梓云“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这样才能解释何以四逆散四药皆体现调肝柔肝以行气的组方思路,具体如下。

方中柴胡主升,能舒肝之郁,升脾之阳,使清阳得升,气郁得解;枳实主降,平肝之逆,降胃之浊,散结通滞,二药升降相合,苦泄开郁,旨在提高气机的升散性,畅通性,使郁者得升,滞者得散,三焦气机得以疏利。芍药敛肝之阴,柔肝舒挛;甘草缓肝之急,补肝之急,和中调味。芍药甘草酸甘相合,化阴柔肝,亦可甘缓址痛。诸药配合,体现疏肝行气,透达郁阳,理气开滞,调和肝脾,舒挛止痛的效果。本方多用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诸证,如胸胁痛,或泻、痢、疝气、急腹症、肝炎、肝硬化、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胆囊炎、慢性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证,胃腹疼痛等病证。郭老还将其变通运用于肾绞痛,也能获得较好疗效。举例如下。

【脉案】曾某,男,38岁,农民。

病史:半年前突然发生腰痛,痛不可忍,经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肾结石、肾绞痛”。服药打针(药名不详)后疼痛缓解而出院。两天前因劳累后旧疾复发,疼痛较以往更剧,呈持续状,伴阵发性加剧。疼痛向少腹部放射,兼口干苦,小便黄赤,经用止痛针多次未效。于1975年11月6日急诊入院。

刻诊:患者急性病痛苦病容,面色青暗无华,精神疲乏,神志尚清,呻吟不息,不能站立,双肾区有叩击痛,全腹均有压痛,尤以左少腹为甚,舌质紫暗,中央鲜红少津,苔两边薄黄,舌根白滑,脉弦数。

辨治:脉症合参,此乃瘀阻肝脉,气机郁滞,郁久化热之明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瘀清热,方用四逆散加味。

处方:柴胡12g,白芍30g,枳实10g,青皮12g,台乌药12g,红藤30g,川楝子12g,甘草6g。共进6剂,疼痛停止,因怀疑结石,故继以利尿排石为法治之。

【治验思路解析】肾绞痛常规当从肾治,病位在少阴,而既然四逆散并非治少阴之方,何以用于少阴之证?郭老指出,本案痛虽在肾,但究其疼痛特点,为绞痛,提示筋脉挛急之征,而肝主身之筋膜,筋膜挛急自与厥阴气郁有关。且肝经之脉循少腹,络阴器,本案患者痛连少腹,更能揭示其病位在肝。

患者以绞痛为主症,必须首要缓解这一症状,而中医治病哪怕是止痛对症,也非简单使用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如延胡索之类)即可,而要找准引其疼痛的原因,方能全效。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就该患者而言,其引起不通的原因有三:①肝主疏泄,有疏达气机,发泄壅滞之能,今气机瘀阻肝脉,气郁不通为之一;②肝主筋膜,绞痛提示筋膜挛急,筋膜挛急自然管道不通是为之二;③当然结石之因也不可忽视,结石阻于局部是为不通原因之三。故借用四逆散,以柴胡、枳实疏肝理气以通络;以白芍、甘草柔肝缓急,一可舒缓筋膜挛急,二亦可发挥对症止痛之功;再加红藤、川楝子化瘀清热以活血。合而用之,使枢机运转,气机宣畅,疼痛自愈。待疼痛停止后再投以利尿排石之剂以除结石之因。但何以不一开始就用化石之品?因如果筋膜脉道不能舒缓畅通,结石也不易排出。如此人-症-病-证结合,且重视疾病治疗的阶段性,是中医临床治病的重要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