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火逆1下之,因烧针2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词解】
1.火逆:指误用烧针、艾灸、熏、熨等火法治疗而产生的变证。
2.烧针:将针体在火上加热后刺入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
【释义】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之“烧针”系指火逆而言,并非火逆后又另用烧针。太阳病,病在表,当用汗法,但汗法之施,只可以辛温、辛凉发汗解表,不可以火法取汗。否则,烧针劫汗,迫津外泄,心阳必耗,加之火邪内迫,津液受创,心神被扰,可产生类似阳明里热之证。医者不察,又妄投攻下之剂,盖已因火疗致逆,又行攻下之法,一误再误,必使心脾受伤。心脾虚损,心神不但失于温养,且又不能潜敛于心,故致心神浮越于外,而生烦躁之症。烧针发汗,损伤心脾,其机制与桂枝甘草证相似,病人可见心悸、胸闷、短气、乏力。烦躁因于心阳虚心神不敛,非热邪所为,故病人还当见舌淡、苔白等。
【方义】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由小剂量的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组成。方中桂枝甘草汤温通心脾,桂枝仅用一两,而甘草倍于桂枝,以心神浮动,脾阳受损,用药宜甘缓,不宜过于辛散之故也;龙骨、牡蛎镇敛心神以治烦躁。全方相配,标本同治,则可达安神除烦,益气健脾之效。
【历代论述】
成无己: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郁;涩可固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注解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法中》)
喻嘉言:用桂枝以解其外;龙骨、牡蛎以安其内。不用蜀漆者,以元神未至飞越,无取急追,以滋扰也。(《尚论篇·卷一》)
【病案分析】
黄某,男,64岁。素体虚弱,患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余年未愈。1970年 11月因与邻里争吵,是夜自觉胸脘胀闷,似有气从胃脘上冲,继之呃逆声低,持续不断。用圆形木托顶于胃脘,才使呃声稍缓或暂停,饮食难进,夜不安寐,头昏脑涨,烦躁难耐,大便溏薄,小便色白量少,舌淡苔白腻,脉弦细微数。经地区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膈肌痉挛,服中西药对症治疗7日,诸证未减。
遂会诊,投本方2剂,药用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先煎龙、牡20分钟,再放入桂、甘同煎。每剂水煎3次,合汁200毫升,6小时服1次,每次服50毫升。
服药5次,呃逆明显减轻,已拿掉木托,虽还有发作,但瞬时即过。精神转佳,三餐均能进食少许,夜可睡3~4小时。唯仍觉胸中烦闷、脘胀嘈杂。继用上方,服法同前。又服6剂而愈。
按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在心经发生病变的同时,肝脾功能亦必失常,火劫迫津,则阴血虚而肝阳易亢;复下致泻,则脾胃损而中阳不振。阳亢心神被扰、脾虚心神失养,无疑加重心经主证。方中桂、甘恰能资助中阳,龙、牡兼善平肝潜阳,故治心阳虚证,其义尤深。同时桂枝辛散温通,尚寓宣达通郁之用;牡蛎咸、微寒,又有育阴柔肝之能。足见四药相伍,调肝理脾作用亦甚为重要[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