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1,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2,或小便不利,少腹满3,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4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词解】
1.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部。水气,病理概念,即水饮之邪。
2.噎: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3.少腹满:少,通小,指小腹或下腹部胀满。
4.熬:“熬,干煎也”(《说文·火部》),与烘、炒、焙近意。
【释义】
40条论“伤寒表不解”反映本证以太阳伤寒证为基本证候,也代表了太阳伤寒的必具表现,如恶风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心下有水气”指出本证有水饮内停的病机,仲景提出“干呕发热而咳”提示其要。特别是干呕、咳嗽,为水饮犯肺胃,致肺失宣降,胃气上逆的反应。可见小青龙汤证中水饮内停的重要性。诸或见证皆水饮内停之患。如水饮内停,不能化生津液为用则口渴;水饮下趋大肠则下利;水饮犯肺,肺失宣降则喘,肺失通调,水道不利则小便不利,下腹部胀满;水饮阻碍气机,上壅肺胃则见咽喉噎阻。
41条首句“伤寒心下有水气”即表明本证属外有风寒内有停饮的小青龙汤证,用本条是承原文第40条再论其证。“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提出小青龙汤证其中一种类型的主要特点,反映了表邪不解,寒饮内停,上逆于肺,肺气不利的病机,故治疗仍用小青龙汤。
后世提出小青龙汤治疗水寒射肺的痰饮病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饮的形成离不开中焦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和肺主宣降功能的减退,而脾胃在痰饮形成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小青龙汤中除了宣散的麻黄、桂枝助肺宣发散寒、通腑降浊外,还有干姜、细辛、半夏等温脾化痰之品。所以,温化也是仲景治疗脾胃病的一种方法。
【方义】
本方由麻黄汤、桂枝汤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而成。麻黄、桂枝辛温发汗以解表邪;麻黄宣通肺气而定喘利水;桂枝通阳助里饮之化;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配细辛、大辛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苦温,燥湿化痰,蠲饮降浊;炙甘草合芍药酸甘化阴,合桂枝辛甘通阳,既能祛除外邪,又能化水饮。姜、辛、味、夏四味,专为水饮而设。本方以涤饮为主,方名小青龙汤,古人谓取翻江倒海之意而命名。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胃为阳,脾为阴,胃以降为和,脾以升为顺,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以营养全身。外感寒邪,内客于胃;或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或肝气郁结,横犯脾胃等,皆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使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胃喜润,临床中均注意到胃阴虚之病机变化,而忽视了润之过甚而致水饮内停的病机现象。人体的水液代谢始自脾胃,胃与外界相通,最易受寒邪侵袭,加之以上所述致病因素都可使胃之受纳和脾之运化功能失常,而使水液代谢失常,停留于胃。此与《伤寒论》所云“伤寒,心下有水气”之病位病机完全吻合,故选小青龙汤治疗胃病。
【历代论述】
吴崑:青龙者,东方木神,主发育万物,方以发散为义,故名之。(《医方考》)
何秀山按:“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以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重订通俗伤寒论》)
【病案分析】
郑某,男性,56岁,2001年6月15日初诊。有消化性溃疡病史3年余。近6个月来常在饭后2~3小时发生呕吐,吐出物为涎沫夹杂不消化之食物残渣,遇寒加重,时发时止,伴脘腹闷胀,纳呆,乏力,头晕心悸。查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经常服用“雷尼替丁、吗丁啉”等药物,疗效不明显。胃镜示幽门区溃疡伴炎症水肿,幽门不全梗阻。X线钡剂透视示胃蠕动增强,幽门区钡剂通过缓慢。西医诊为消化性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病机为寒犯胃腑,水饮内结。治宜温化寒饮。予小青龙汤化裁: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干姜12克,细辛5克,半夏15克,五味子1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厚朴20克。每日1剂,水煎分服。临服前兑入生姜汁10毫升。3剂后呕吐基本消失,连服7剂,诸症尽愈。6个月后随访,未再发作。
按语:幽门不完全性梗阻属中医“胃反”“呕吐”等范畴。本案呕吐涎沫,遇寒加重,伴脘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细,每受外寒引动而发,属寒饮伏聚于胃脘,水饮中阻,寒饮互结,中阳被遏,不能升清降浊之证。小青龙汤可以温化内伏之寒饮,降逆止呕;另加砂仁、陈皮、枳壳、厚朴行气宽中。俾饮化逆降,呕吐得止[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