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若少气1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2,胸中窒3者,栀子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4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词解】
1.少气:呼吸时感觉气息不足,似不能接续状。
2.烦热:心中烦闷而热。
3.胸中窒:胸中塞闷而热。
4.结痛:结塞不通而伴有疼痛感。
【释义】
76条前节“发汗后……必吐下不止”论述在大汗之后,出现了水药入口即吐的情况,此乃病情的变逆。是因于胃阳素虚,或兼有宿饮,发汗则阳气外越,里阳更虚,引动宿饮阻逆于上,故水药不得入口。此时即使表证未解,也不可再用汗法,此乃必须遵循之法则。后节“发汗吐下后……栀子生姜豉汤主之”,论述汗吐下后的另一组变证。这组变证以心烦为主,但不同于胃津不足证,也不同于蓄水证,而是无形之热郁于胸膈证。虚烦乃因为无形之热郁于胸膈,以致烦扰不宁,甚则心中懊恼,反复颠倒。这种心烦不得眠,既非饮水可解,亦非利水能治,只有轻苦微辛的栀子豉汤,宣泄其胸膈郁热。少气者,指患者兼感气息不足,故加甘草益中气,即栀子甘草豉汤;若呕者,乃郁热挟饮上逆,故于方中加生姜以散水降逆,即栀子生姜豉汤。
77条则是对76条胸膈郁热证的补充,宜选用栀子豉汤。
78条所论谈及大下之后所致身热不去,心中结痛,与本论结胸证略有相似之处,但病理迥异。结胸证为有形热与水结,按之心下石硬,痛不可近。本证为无形热郁气滞,结塞闷痛,依然使用栀子豉汤宣郁除烦。
综观以上各条,皆因汗下之后,邪气内陷,热郁胸膈,出现心烦、失眠、恶心呕吐等症。胸膈为中医心胃所居之处,这也是中医心胃同治的依据。所以,栀子豉汤常用于治疗胃热证候。
【方义】
本方功用轻清宣泄,善解胸膈郁热,对于虚烦不得眠有独特的疗效。本方中所言“得吐者,止后服”字句,后人多据此以本方为吐剂,实大错特错也。结合临床,本方用治胸膈郁热之失眠、食管炎、胃炎,热郁气逆之呃逆及其血证如衄血、吐血、便血等证。
【历代论述】
高学山:栀子五汤,方后俱啜得吐者,止后服。余谓此必叔和撰添,前贤不察,遂讹传致误耳,非仲景之原文也。盖以五证之不可用吐者,其辨有三,而五汤之不能致吐者,其验有二也。所谓不可用吐者何?夫栀子五汤,大概俱治烦之药,故本条曰心烦,次条曰微烦,三条曰烦热,又曰虚烦,彼吐之内烦,又明明说出编处,岂有治烦而反用吐者乎?又下文三条曰:若呕者,栀姜豉汤主之。夫三尺之童,俱知姜为止呕之圣药,若是吐剂,因其呕而吐之,则高因丘陵,下因川泽,其理最顺,何必加生姜以止呕耶?又曰:凡用栀子汤,旧微溏者不可与。夫发汗之剂,禁用于表虚,润下之剂,禁用于溏泻,宣吐之剂,禁用于善呕,各有针锋相对,若是吐剂,当曰:病人旧善呕者,不可与服矣。今尽在微溏,明明是降而润下之剂,与高者越之何涉乎?所谓不能致吐者何?余尝治一女,伤寒表解胃实,与大承气汤下之,烦而后作表热,余知为栀豉之理,减用成方之半,应剂而愈,特未尝吐耳。因思古人尝药,服五汤,并无偶尔一吐,但觉腹内微痛,及溏泻日徐而已,故敢大胆谓汤后一语,非仲景之原文,属后人之蛇足也。(《伤寒尚论辨似》)
【病案分析】
1.赵某,女,53岁,1999年6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多年来心悸少寐、情绪欲怒、胃脘部不适、嗳气吞酸、食少乏味、胸闷不畅、心烦不安,甚则懊恼伴有呕吐,大便干,小便正常。时感咽部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头晕、四肢乏力,曾去医院多次检查均正常,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服中西药多年效果不明显,故来我院就诊。症状如前,舌苔薄黄、脉弦。其病机为肝郁不畅、久而化热、热扰胸膈。治宜清热解郁之法。方药:山栀子20克,淡豆豉15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牡丹皮10克,半夏10克,赭石10克,茯神10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6月16日复诊:服上药咽部如有异物消失,胸闷、心烦不安、懊恼欲呕吐已有明显好转,精神也舒畅,效不更方继服之。共服25剂,诸恙悉平,连访3年再未复发[13]。
2.何某,女,21岁,1997年5月31日诊。口疮反复发作10余年,年来尤甚,每十余日一发,常迁延1周许乃渐愈,此起彼伏,痛甚难耐,多方求治不效。伴心烦纳差,舌红苔黄腻,脉弦缓。证属脾虚湿热内盛,循经上炎,发为口疮。治以清热燥湿,消补同施。方药:栀子、草豆蔻各12克,淡豆豉、桑白皮、神曲、麦芽、山楂各30克,桑叶、枳壳、连翘、苍术、党参各15克,甘草6克。水煎分服,每2日1剂。服3剂后口疮尽愈,1月余未复发。3天前因劳累复发,但溃疡点仅1处。再用桑叶、女贞子各15克,栀子、白术、陈皮、当归、金银花、黄柏各12克,淡豆豉、南沙参、黄芪各30克,甘草6克。服法同前,嘱食宜清淡,勿熬夜过劳。服6剂后痊愈,6个月后随访未复发[14]。
按语:临床常以栀子豉汤加桑叶或桑白皮为基础,再加苍术、连翘、草豆蔻、枳壳、甘草、神曲、麦芽、山楂等,名为四三饮。药共四组,即三清、三燥、三消、三补,主治湿热口疮。若阴虚火盛,则减去燥湿药,加知母、黄柏、生地黄、玄参或女贞子、墨旱莲、当归、胡黄连之类;若脾胃不足,中气素虚,火不安位,症见疲乏多寐、自汗纳差、大便溏,舌淡齿痕、脉沉弱,每于疲劳、熬夜而复发者,则以栀子、淡豆豉、桑白皮或桑叶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疗效满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