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释义】
本条辨太少合病下利或呕的证治。合病,两经或三经之病合而俱见之义。但本条所谓“太阳与少阳合病”,却并无太阳之证,方无太阳之药,是有合病之名,而无合病之实,疾病重心偏于少阳。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功能失职,故见下利或呕吐。但既云合病,以方测证,当有发热,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利而不爽,并有热臭气,腹痛,脉弦数等证。故用黄芩汤以清热坚阴,和中止利。
从本条所用方剂来看,证候的形成主要是少阳邪热下迫肠道而下利,或横逆犯胃而恶心、呕吐,离不开脾胃功能的失调。所以,黄芩汤治疗的是胆气犯胃的木克土病症。此类证候临床也较为常见,往往与患者的情绪失调有关,可以伴有胸闷、胁痛的肝胆症状。
【方义】
黄芩汤为治里热下利之祖方。方用黄芩苦寒,清泻里热,治肠癖下利;芍药酸寒坚阴,而止下利,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补正气。后世治热痢常用效方,如芍药汤等,是由此方加减变化而来,故《医方集解》称此方为“万世治痢之祖方”。若在黄芩汤证基础上,胃气上逆而呕者,加生姜、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清王孟英提出:“少阳胆火披猖,呕是上冲,利是下迫……半夏、生姜专开饮结,如其热炽,宜易连、茹。”(《温热经纬》)
【历代论述】
沈明宗:此太少之邪合胃,上逆下利也。太少合病,里证当见胸满胁痛,但木盛则土虚,邪逼胃中水谷,故自下利。此当舍太阳而从少阳之治,以救胃气之主。况邪机内向,故以桂枝汤去走表之桂枝,而以甘枣专补脾胃,黄芩能清木火之热,芍药和脾而疏土中之木。若呕者,乃风邪以挟胃中痰饮上逆,故加姜、半涤饮散邪而止呕逆也。(《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成无己: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注解伤寒论》)
汪绂:太阳郁热,则上烁肺而下遗大肠,故用黄芩以除肺肠之热;少阳郁热,则木乘土,故用芍药以泻相火而和太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大枣以治寒,且以厚脾胃生气血而治自利。(《医林纂要》)
【病例分析】
患者,男,63岁,于2003年9月2日初诊。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3天。3天前因食生冷瓜果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每天10余次,经服氟哌酸、泻痢停等效果欠佳。检查:体温36.8℃,咽腔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未发现异常,肝脾未触及,腹软,未触及包块,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舌苔黄,脉滑数。血常规: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71%,淋巴细胞 29%,血红蛋白110g/L。大便镜检有脓细胞、红细胞。诊断:痢疾。治以清热止痢,和中止痛。黄芩汤加减:黄芩9克,白芍9克,木香6克,甘草4.5克,地榆6克。3剂下痢止,腹痛除。
按语:痢疾有寒热虚实之分,从临床来看,以湿热痢较为多见,治以清热化湿止痢。黄芩汤原为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而设。从临床应用来看,黄芩汤治疗湿热痢,具有较好的疗效,其见效快。汪昂在《医方集解》中称黄芩汤为“万世治痢之祖方”。后世治疗痢疾的名方芍药汤就是由此方演化而来。方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芍药酸寒泄热,敛阴和营,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滋液,顾护正气;加入木香调气止痛。黄芩汤主要用于腹痛下坠、里急后重、便下脓血为湿热痢者尤佳,辨证准确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若为虚寒痢,则不能用之,临证需当辨证加减治之[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