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释义】
其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并用附子泻心汤,是知心下痞当属热痞,乃中焦有热,气机不畅使然。其恶寒汗出,非表邪不解,而是卫外之阳有所虚损。阳虚则不能温分肉,充肌肤,故见恶寒,卫外不固则汗出。故恶寒汗出属卫阳之虚无疑。治当泻热消痞,扶阳固表,附子泻心汤主之。其治法,若纯以扶阳,则更助其热;纯以清热,则阳气愈虚。故取寒温并用、清热与温阳兼顾之法,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加附子,扶阳固表。
我们体会,此证热痞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一样,因于热邪阻滞中焦气机,加之热邪耗气,表阳不足,所以治疗上在清泄脾胃邪热,恢复中焦斡旋功能的同时,加用附子来助肾阳,健脾运,复表阳。
【方义】
本方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取苦寒之三黄,用麻沸汤浸泡绞汁,是取其气之轻扬,以清泻心胸之热邪而消痞;用辛热之附子另煎取汁,得醇厚之药力,以温经扶阳而固表。四味相合,寒温并用,此乃生熟有别,性味有异,共奏泄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效。
【历代论述】
章虚谷:上条恶寒无汗,为表邪未解,此恶寒而又汗出,是表阳虚而腠理不固也。表虚而内痞,若攻其痞,则表里之阳皆脱也。故以三黄渍汁取气,以泻浮热,另煎熟附子汁和入,固其元阳,熟附达下不凝上,三黄泻上不伤下,邪去而阳气保固,非心通造化者所能也。(《伤寒论本旨·结胸痞证》)
【病例分析】
李某,男,30岁。素有胃病,胃脘痞胀,胃中嘈杂如火烧灼,心烦不寐,口腔内黏膜及舌体溃烂,全是一派心胃火热之象。舌质反而淡嫩有齿痕,苔薄白。再询其症,尚有周身乏力,时时畏寒,精神不振,性欲淡漠,纳谷不香,大便稀溏等。切其脉弦而滑。证有寒热,俱非虚假,当以清火温阳之法治疗。方拟附子泻心汤:制附子10克(另包单煎),大黄、黄连、黄芩各6克(沸水泡渍)和汁兑服,6剂。药后胃脘痞胀及烧灼感均消,口疮愈合。但仍畏寒,大便转常,诸症随之而安[20]。
按语:本例属于胃热兼有脾肾虚寒的痞证,故在治疗上采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除胃热,行气消痞,附子兼以温补脾肾,则痞消寒除,诸症悉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