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中降逆消痞法

和中降逆消痞法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是虽经误下,但病情未变,呕而发热尚存。说明其人体质较强、正气旺盛,虽经误下,而邪未内陷,病情未因误下而发生变化,可复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若误下后,脾胃损伤而生寒,外邪内陷而为热,以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职,气机壅滞不通,而成痞证。宜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1,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1.蒸蒸而振:蒸蒸,形容发热较甚,热势由里向外蒸发。振,振动,因恶寒而身体振颤,称为寒战。

【释义】

本条始为伤寒,病在表,经过五六日,为邪已传少阳,故“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呕而发热为少阳病主症,依据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论,治当和解少阳,主以小柴胡汤。若治不遵法,而妄行攻下,致使病情出现三种不同的演变。

其一,柴胡证仍在。是虽经误下,但病情未变,呕而发热尚存。说明其人体质较强、正气旺盛,虽经误下,而邪未内陷,病情未因误下而发生变化,可复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经服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相助,奋起抗邪,而发生较为激烈的正邪交争过程,故出现“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的“战汗”现象。

其二,成结胸证。若误下后,邪热内陷与素有之水饮结于胸膈,则成热实结胸证。证见心下满硬痛等,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

其三,成痞证。若误下后,脾胃损伤而生寒,外邪内陷而为热,以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职,气机壅滞不通,而成痞证。宜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

此与结胸证的硬痛与痞证的但满不痛对举,属“借宾定主”写法,其本意不在结胸,因结胸前已论及,真实之意即在痞证。读伤寒应理解仲景的这种对举性写作的特点。

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但满而不痛”“为其辨证要点,自与心下硬满疼痛的结胸证有别。此外据《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及根据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证的推测,本证当有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由此可知,半夏泻心汤一定要体现出“泻”的功能特征。纵观此方,除半夏辛燥开结外,就只有干姜与黄连了。所以干姜与黄连的真正用意不在寒与热,而是取干姜之“辛”,与黄连之“苦”,辛开苦降以泻心消痞。这就是中医组方中“舍性取用(味)”的用药思维特点。

总之,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痞证,乃中焦脾胃之病变,其病机为胃中不和,胃热脾寒,寒热错杂中焦,半夏泻心汤在辛开苦降、泻心消痞的同时,又兼有寒以治热、热以治寒的作用。

【方义】

本方以半夏为君来治疗寒热错杂的心下之痞,故名半夏泻心汤。半夏燥湿化痰,开结降逆,和胃消痞,为方中主药。痞因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而成,故既用苦寒之芩连以泄热和胃,又用辛温之姜、夏以驱寒而散结降逆止呕。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以复其升降之职。诸药相合,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消补兼施之法,共奏降逆和中、畅达气机、消除痞满之功。本方的药物组成,实为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因本方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的功用,故亦属和解之剂,是治痞之良方。方后云“去滓再煎”,其目的在于使药性和合,而利于和解。

【历代论述】

成无己: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是为柴胡证具。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不罢者,不为逆,却与柴胡汤则愈。至于下后,邪气传里,亦有阴阳之异。阳邪传里者,则结于胸中为结胸,以胸中为阳受气之分,与陷胸汤以下其结;阴邪传里者,则留于心下为痞,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与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此之谓也。(《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病案分析】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2次而不成形。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拟方: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凡4剂痊愈。(《新编伤寒论类方》)

按语:本案辨证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