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法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法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整个条文及方剂的组成来看,方名为炙甘草汤,而且用量达到四两,说明在整个机体气血阴阳俱亏的情况下,采用的是补益中焦脾胃的方法,治从中央土,土生万物。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健脾是此类病症治疗的出发点。炙甘草汤健脾益气滋阴,通阳复脉。邪留不解,阴已大亏,计惟润燥养阴,和营散邪,乃为合法。纳呆1年,加重1个月。入院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舌苔薄白,脉仍细,好转出院。

【原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

本条是外感病症发展过程中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多由患者素体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脏腑相通,经脉相连,若太阳之邪不解,正气亦虚,亦可循经传入少阴或引发宿疾而发,患者出现少阴气血亏虚,心神失养的表现,可见脉结代,心动悸。

《内经》曰:“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从整个条文及方剂的组成来看,方名为炙甘草汤,而且用量达到四两,说明在整个机体气血阴阳俱亏的情况下,采用的是补益中焦脾胃的方法,治从中央土,土生万物。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健脾是此类病症治疗的出发点。

【方义】

炙甘草汤健脾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王晋三《绛雪园古方选注》:“药味不从心肺,而主乎肝脾者,是阳从脾以致津,阴从肝以致液,各从心肺之母以补之也。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黄、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与心肺矣”。《温热论》用本方治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之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餐英馆治疗杂话》用本方治老人虚人津枯便秘,《医宗金鉴》用本方治呃逆。

【历代论述】

张璐:细绎其方,不出乎滋养真阴,回枯润燥兼和营散邪之剂。必缘其人胃气素虚,所以汗下不解。胃气转伤,真阴枯竭,遂致心悸脉代,与水停心悸之脉,似是而非。水则紧而虚则代,加之以结,则知正气虽亏,尚有阳邪伏结,凌烁真阴,阴阳相搏,是以动悸不宁耳。邪留不解,阴已大亏,计惟润燥养阴,和营散邪,乃为合法。方中人参、甘草,补益胃气;桂枝、姜、枣,调和营卫;麦冬、生地黄、阿胶、麻仁,润经益血,复脉通心。尚恐药力不及,更须清酒以协助成功。盖津液枯槁之人,预防二便秘涩之虞,其麦冬、生地黄,专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药,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特识也。(《伤寒缵论》)

唐宗海:余按此方,即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之义。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赤,然桂枝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黄、麦冬、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又得阿胶潜伏血脉,使输于血海,不藏于肝。合观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时方养荣汤,亦从此套出。养荣汤较温,此方多用生地黄、麦冬,则变为平剂,专滋生血脉。若催乳,则无须桂枝;若去桂,加枣仁、远志,则更不辛烈;若加牡丹皮、桃仁,则能清心化血;加山栀子,又是清心凉血之剂;加五味,则兼敛肺金。此虽加减,而仍不失仲景遗意,又何不可?(《血证论》)

【病案分析】

侯某,女,70岁,2006年12月1日入院。纳呆1年,加重1个月。咳嗽、咳痰10余年,曾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刻诊:纳呆,乏力,心下痞闷,眠差,心烦,口干不欲饮,大便三四日一行,质干结,量少,晨起咳嗽,吐白痰,舌淡红、苔少,脉细。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透亮度增加。曾行胃镜检查结果为萎缩性胃炎,行子宫切除术后8年。入院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辨证为气阴两虚。投炙甘草汤方化裁,药用:炙甘草、桂枝、麦冬、阿胶、麻仁各12克,党参15克,生地黄、黄芪各30克,白芍、沙参各9克,生姜5片,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0余剂,食欲好转,睡眠安,大便日1行,质可。舌苔薄白,脉仍细,好转出院。

按语:炙甘草汤重在阴阳并补,而阴阳又是互根互用的,故治萎缩性胃炎十分恰当。对于脾胃阳虚者,宜寒温并用,可去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加饴糖、白芍、花椒;脾阴不足则去辛温之姜、桂,加酸敛、甘润之品为伍以滋养阴津;络损瘀结者则滋阴、软坚散结并行,去辛温之品,酌加生牡蛎、生鳖甲、生龟甲等;胃阴亏损肝郁者,在滋胃阴同时配疏肝之品,随证化裁,颇获佳效[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