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亦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丸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释义】
伤寒为病在表,误用泻下损伤脾胃,升降无权,气机痞塞,故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此正如《内经》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之意。此时治疗之法,本当先用泻心汤类,如甘草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类,以调和脾胃,复其升降,使清气得升浊者得降,病方告愈。医者不识此,反而“复以他药下之”以致里虚更甚,邪气内陷,关门不利,利下不止。
所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温阳健脾,涩肠止泻为长,偏于治标;其与理中丸温中止泻治本为主有别。
【方义】
本方由赤石脂、禹余粮二味药组成,赤石脂,甘涩而温,涩肠止血,固敛其脱;禹余粮,甘涩而平,止血、止泻、补脾敛固胃气,厚大肠。二味同为涩肠固脱止利之品,又皆入胃和大肠,但禹余粮之质重于赤石脂,赤石脂之温过于禹余粮,两者相配,止血固脱,涩肠止利之功益彰。本方重镇达下,温涩固脱,《类聚方广义》用本方治肠僻滑脱。《洁古家珍》用治大肠咳嗽,咳而遗矢者。《伤寒论类方汇参》载本方治胎前呕哕洞泄。现代主要用于下元不固之下利不止,滑泻不禁,亦可用治脱肛、慢性肠炎或慢性痢疾、消化不良之下利滑脱等证。
【历代论述】
柯韵伯:服汤药而利下不止,是病在胃。复以他药下之而利不止,则病在大肠矣。理中非不善,但迟一着耳。石脂、余粮,助燥金之令,涩以固脱。庚金之气收,则戊土之湿化。若复利不止者,以肾主下焦,为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再利小便,以分消其湿。盖谷道既塞,水道宜通,使有出路。此理下焦之二法也。
利在下焦,水气为患也。唯土能制水,石者,土之刚也。石脂、禹粮,皆土之精气所结;石脂色赤,入丙,助火以生土;余粮色黄,入戊,实胃而涩肠,虽理下焦,实中宫之剂也,且二味皆甘,甘先入脾,能坚固堤防而平水气之亢,故功胜于甘、术耳。(《伤寒来苏集》)
【病案分析】
丘寿松医案:陈某,男,56岁。患者于10年前,因便秘努责,导致脱肛,劳累即坠,甚至脱出寸余,非送不入。继之并发痔疮,经常出血,多方治疗不愈。按脉虚细,舌淡,体形羸瘦,肤色苍白,精神萎顿,腰膝无力,纳食呆滞,大便溏滑。证属气虚下陷,脾肾阳微。以赤石脂、禹余粮各15克,菟丝子、炒白术各9克,补骨脂6克,炙甘草、升麻、炮干姜各4.5克。服3剂后,直肠脱出能自缩入,粪便略调。继服3剂,肠脱未出肛口,大便正常,食欲增加。后随证略为损益,继服6剂,脱肛完全治愈。同时,如黑枣大的痔疮缩小为黄豆大。1年后复诊,见其肤色润泽,精神饱满,询知脱肛未复发。(《新编伤寒论类方》)
按语:脱肛日久,伴见上述舌脉之象,显系气虚久陷,累及脾肾之阳,治宜温补固涩。但本方固涩之功虽强,而温补之力不足,故加菟丝子、炒白术、补骨脂、炮干姜等品以补脾肾阳气,药中病鹄,顽疾渐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