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热和中,利水育阴法

清热和中,利水育阴法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便不利则是水热结于下焦之征,故用猪苓汤养阴清热利水。我们体会,猪苓汤证是阳明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病证。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五味药组成。治宜清热除湿,育阴止泻。乃径效仲圣养阴清热利水之猪苓汤方立法。此即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证治。急宜用扶阴化气,分利小便的猪苓汤[5]。

【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释义】

223条乃下后出现阴虚水热互结之证。其脉浮、发热、渴欲饮水为下后津液受伤,阳明余热犹存的表现。小便不利则是水热结于下焦之征,故用猪苓汤养阴清热利水。除此尚伴舌红苔少等症。

我们体会,猪苓汤证是阳明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病证。肾为胃之关,有经脉相互连属,壮火食气,在胃腑热盛之时,可以耗气伤津,是脾胃功能受损,同时影响及肾,导致脾的输布、肾的气化不足,水液输布失常,浊水内留,可见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所以整个证候不离脾胃。

【方义】

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五味药组成。用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湿健脾以利水;阿胶、甘草甘平健脾益气育阴以润燥;滑石甘寒清热去湿通窍以利小便;合为育阴润燥、清热利水之剂,治疗脾胃之意寓于其中。

【历代论述】

柯韵伯:脉证全同五苓,彼以太阳寒水,利于发汗,汗出则膀胱气化而小便行,故利水之中仍兼发汗之味;此阳明燥土,最忌发汗,汗之则胃亡津液,而小便更不利,所以利水之中仍用滋阴之品。二方同为利水,太阳用五苓者,因寒水在心下,故有水逆之证,桂枝以散寒,白术以培土也;阳明用猪苓者,因热邪在胃中,故有自汗证,滑石以滋土,阿胶以生津也。散以散寒,汤以润燥,用意微矣。(《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病案分析】

患儿,男,5岁,泻黄色水样大便1周。曾先后服藿香正气液、庆大颗粒等,效不显,遂改用静脉输液以抗感染、补液,仍泄泻不止。症见泄泻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日十余次,口渴,纳呆,精神疲倦,无泪多啼,舌光绛无苔,脉弦细数。查血常规、大便均正常。本证多起于湿热泄泻,由于泻下无度,水液耗损,阴津受劫,津伤液脱,故精神疲倦,无泪多啼,胃阴伤则口渴引饮,阴亏津竭故见舌光绛无苔。细参脉证,揆度病机,为水热互结,下渗于大肠。证属:湿热泄泻伤阴。治宜清热除湿,育阴止泻。乃径效仲圣养阴清热利水之猪苓汤方立法。俾使利水不伤阴,滋阴不助邪,邪正兼顾,庶无差忒。处方:猪苓15克,阿胶13克(烊化),茯苓12克,泽泻12克,滑石20克,牡蛎20克。1剂后泻减,舌上津回。守方加麦冬12克,五味子3克,太子参12克。连服3剂,诸症俱除。

按:《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此即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证治。该患儿泄泻不止,观精神困倦、无泪多啼、舌绛无苔等症,此乃湿热泄泻伤阴之特点。急宜用扶阴化气,分利小便的猪苓汤[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