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1,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词解】
1.碁子:汉代棋子,今有出土文物可见,小者3~5cm3,大者约20cm3。
【释义】
伤寒时已八九日,本已暗伏内传之机,而反误下伤其正气,则邪气乘虚而入,而变证由生。误下致变,种类繁多,然皆取决于人体阴阳禀赋、病邪性质及轻重等因素。今见胸满而烦,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之象;胆火上炎,更兼胃热上蒸,心神不宁,则有谵语惊惕之变;而小便不利者,是少阳三焦决渎失常,水道不调之故也;邪气郁于半表半里之界,内外气机无以正常运行,是以一身尽重而难于转侧。纵观全局,虽然病象所涉脏腑经络较广,究以少阳胆与三焦为其病变重心;而外邪虽入里化热为患,同时亦有内生饮邪与之狼狈为奸。饮热互结,而正气却因误下而虚馁,是以形成如此虚实互见、表里俱病(其表者,少阳也;其里者,心胃也)之证,治宜和解少阳、通阳泄热,而兼宁心安神,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为“群方之冠”,小柴胡汤疏肝健脾,而者均为调理脾胃最重要的方剂。本方中有桂枝汤和小柴胡汤之意,因此,亦是从中焦脾胃来调理诸症。
【方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半量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大黄、铅丹而成。本方的基本功能与小柴胡汤有别,不在于和解少阳,而在于清肝热,疏肝气,清化痰热,宁心安神。方中柴胡疏肝气,清肝热;黄芩清肝胆之热;小量人参在于宁心安神,《本草经》指出人参能“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伤寒论》69条茯苓四逆汤也用小量人参治烦躁;半夏化痰;大枣养血宁心;桂枝,《名医别录》曰其“能温筋通脉止烦”,《本草纲目》曰其能“能抑肝风而扶脾土”,本方取其止烦、抑肝作用;大黄苦寒,入心包,清热泻火;茯苓宁心,治惊悸烦躁;龙骨、牡蛎重镇,安神,镇惊。值得注意的是,本方所用铅丹,虽有镇惊安神之功,但毕竟毒性较大,用之宜慎。目前临床本品内服较为少见,若需用之,以小量暂服为原则;或用生铁落、磁石等品代之。
《内经》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本方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均是从此说发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说,本方是从中焦脾胃来调理诸证,最后取得痊愈。
【历代论述】
吴谦:是证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柴胡、桂枝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攻已陷之里热,人参、姜、枣补虚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龙骨、牡蛎、铅丹之涩重,镇惊收心而安神明,斯为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医宗金鉴》)
包一虚:此方治火邪内结于半里、三经合治之方也。桂枝、大枣、生姜、茯苓,太阳之药也;大黄、铅丹、人参、半夏,阳明之药也;柴胡、黄芩、龙骨、牡蛎,少阳之药也。三国同盟,各出四将,虚实并用,攻补兼施。桂枝、大枣青龙系,生姜、茯苓真武系,大黄、铅丹承气系,人参、半夏理中系,柴胡、黄芩泻火系,龙骨、牡蛎潜阳系,三四一十二,二六一十二,不多不少,步伐整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矣。先师真大将之才也,至名虽以柴胡龙蛎出面,乃地主之关系也。若虚实不均,证候变迁不一,则三经之药,加减为宜。须知先师立法,示人以制方之规,非一定不可去取者,桂枝汤之葫芦依样,吾人大可效法也。(《伤寒论讲义》)
【病案分析】
姚某,女,48岁,2005年3月15日初诊。述及胃脘胀满疼痛月余,伴纳差,口中黏腻,不思饮食,浑身沉重,心急,大便不甚干,但排便困难,小便正常。曾在西医医院做上消化道气钡造影、胃镜、心电图、肝胆B超等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刻诊舌苔微黄稍腻,脉细弱,给予半夏泻心汤3剂未效,因其舌苔显有湿热之象,改用三仁汤化裁,服用3剂症状如初。3月22日三诊时,细审其症状有心急,心中悸动,易惊,眠差,口干,口苦,胃脘胀重于痛,饮食不思,脉弦,苔黄,此属肝郁化火,脾土受灼,治以疏肝泄热,调理脾胃。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处方:柴胡18克,桂枝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黄芩10克,大黄6克,制半夏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白芍18克,枳实15克,白术15克,神曲10克。取6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四诊时上述症状明显改善,仅感胃脘隐痛,偶有酸水,但心急、眠差等已缓解,上方去黄芩,加黄连6克,吴茱萸6克,海螵蛸15克,取6剂,后又复诊1次,仍以原方化裁至症状消失[5]。
按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疏肝健脾,临证中抓住脾虚与肝郁的表现,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