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和脾胃,滋阴和阳止痛法

调和脾胃,滋阴和阳止痛法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误下伤脾,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因而发生腹满疼痛等症。若腹满时痛,治宜桂枝加芍药汤通阳益脾,和中缓急,并有一定的解表作用。本证不兼自利益甚等症,只有脾虚中焦气机不和,腹部经脉失养引起的腹满时痛,所以用桂枝加芍药汤通阳和中。遂处以桂枝加芍药汤原方,配合肠安灌肠液治疗3个疗程。纤维结肠镜复查阴性,结肠黏膜亦恢复正常,病愈出院。由于其病程缓慢,且多反复,往往脾病及肾,出现脾肾两虚,致使病情迁延不愈。

【原文】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279)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释义】

279条论述太阳病误下,致邪陷太阴的证治。太阳病不当下而下,故曰“反”。误下伤脾,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因而发生腹满疼痛等症。因证情有别,论治亦略有不同。若腹满时痛,治宜桂枝加芍药汤通阳益脾,和中缓急,并有一定的解表作用。本证与太阴病提纲证同中有异。提纲证不但腹满时痛,且自利益甚,太阴虚寒证比较严重,故治当温脾祛寒,宜理中、四逆之类。本证不兼自利益甚等症,只有脾虚中焦气机不和,腹部经脉失养引起的腹满时痛,所以用桂枝加芍药汤通阳和中。

本条是误下致中阳损伤,脾主大腹,腹部经脉失温因而出现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倍用芍药之后使桂枝汤从一个解表剂转而成为一个以健脾温阳、养血缓急止痛为主的方剂,类似于小建中汤。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历代论述】

成无己: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以解表,加芍药以和里;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以除大实。(《注解伤寒论》)

王晋三: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以和阳法也,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阳邪不留滞于太阴矣。(《伤寒古方通·和剂》)

【病案分析】

邢某,男,49岁,工人。患者于1991年出现左下腹疼痛,反复发作,排便后缓解,未作特殊处理。1992年初出现大便稀烂带脓血黏液,每日4~5次。左下腹压痛(+),未见肠型,肠鸣音亢进。门诊钡灌肠及乙状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乃入院系统治疗。遂处以桂枝加芍药汤原方,配合肠安灌肠液(蒲公英、牡蛎、大黄)治疗3个疗程(共30天)。大便每日1次,质软色黄成形。纤维结肠镜复查阴性,结肠黏膜亦恢复正常,病愈出院。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1]

按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从临床来看,属中医学的“便血”“肠风”“泄泻”等范畴,主要症状如腹痛、腹泻、腹胀、倦怠乏力等皆属脾虚证候。由于其病程缓慢,且多反复,往往脾病及肾,出现脾肾两虚,致使病情迁延不愈。从病之发展来看,中阳虚是主要环节,这与条文中脾阳虚弱,腹部经脉失却温养引起的腹痛吻合,故临床采用仲景之桂枝加芍药汤治疗,一方面温运中阳,止痛止泻;另一方面可活血化瘀,促进肠道黏膜炎症、水肿、渗出物之吸收和溃疡点之愈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