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 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释义】
白通汤证叙证简单,学习当以方测证。本方是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而成。317条方后云“若面色赤加葱白”,知“面色赤”,为本方主证。主证:下利,面色赤,手足厥冷,小便清白,脉微。病机:阴盛于内,格阳于上。治则:破阴回阳,宣通上下。方药:白通汤。张路玉云:“加葱白于干姜附之中,以通其阳而消其阴,遂名其方为白通,取葱白通阳之义也。”
若少阴病发生阴盛格阳,阴亡阳竭,且出现药病格拒现象时,可采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于白通汤中加入咸寒苦降的猪胆汁、人尿反佐用药,引阳入阴,则可破阴回阳。
结合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证,本证亦属于肾衰及脾,脾肾两竭之证,此时恢复脾胃功能对机体生命的存在与否至关重要。
【方义】
本方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去甘草加葱白而成。去甘缓之甘草,意在驱寒取其速。干姜、附子大辛大热虽能助阳,但阴阳格拒,助阳之品何以入阴。故加辛温之葱白以通上下之阳气,阳气下达,阴寒消散,是补肾健脾的又一个方剂。
若服用白通汤以后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则说明阴寒极盛,格阳不纳,故须在破阴回阳的基础上加猪胆汁、人尿,以引阳入阴,以解阴阳格拒之势。此为苦寒反佐法,意在同气相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童便以10岁以下健康儿童的尿为好,去头尾,味咸凉。《肘后备急方》:“白通汤,疗伤寒泄利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虚而烦方,即本方用葱白十四茎,干姜半两,更有甘草半两,炙。”《方极》:“白通汤,治下利腹痛,厥而头痛者。”
【历代论述】
钱天来:白通汤,即四逆汤而以葱易甘草,甘草可以缓阴气之逆,和姜附而调护中州,葱则辛温行气,可以通行阳气而解散寒邪,二者相较,一缓一速,故其治亦颇有缓急之殊也。(《伤寒溯源集·少阴篇》)
从钱氏的论述可知,白通汤具有较好的顾护中焦的作用,也说明了在肾阳虚衰之时,脾胃健运功能的恢复不可忽视。
【病案分析】
刘某,女,47岁,2004年12月28日初诊。患者脘腹胀满,纳少,进食后不易消化年余,伴口淡无味,嗳气,大便每天3~4次、量少、伴解不尽感,舌质暗红、苔腐,脉细缓。曾行纤维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贲门口炎;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中医诊断:胃胀,证属:阳虚湿阻。治宜温阳除湿,散寒通络,方以白通汤加减。处方:制附子、薤白、川芎、金荞麦、干姜、炙甘草各10克,黄连3克,葛根、败酱草、薏苡仁各20克。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服4剂,胃脘胀明显减轻,纳食转佳,予以桂枝加葛根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调治,基本痊愈[3]。
按语: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机不利轻则致脾胃升降失常,重则形成阴阳格拒。患者出现进食后不易消化属于肾阳助脾运功能下降而致,符合补肾健脾之旨。本例以白通汤交通上下,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切合病机。《伤寒论》中白通汤可用于治疗太阴病误下所致胸下结硬,临证凡胃脘气机阻滞,心下痞满属阳气不足者均可用。本方为温通之剂,通阳宣散,久用易耗伤阳气,故不宜久服。此外,气机升降出入障碍,气不行则血滞,亦可适当加活血药。阴阳格拒甚者用反佐,《伤寒论》中常用反佐药物,人尿、猪胆汁或不易取,或施之不便,可在方中加入黄连、竹沥等具有止呕作用的凉性药物,引阳药入至阴,通调上下之气,使阴阳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