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散和中法

温散和中法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言“二三日”,可知病势较缓,无里证,即无呕吐、下利等里虚寒证,故知乃里虚不甚可以微微发汗,表里同治,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甘草之缓,取其微汗,且可益气和中,保护正气。麻黄附子甘草汤乃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易炙甘草而成。乃少阴寒化兼太阳表实证,法宜内护元阳而散寒,外开腠理而固中,以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麻黄10克,制附子30克(久煎),甘草15克,4剂。为此,投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兼顾阴阳表里。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1,故微发汗也。(302)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2,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1.无证:无里证是也,是指没有呕吐下利等里虚寒证。

2.沸:沸腾,水开状。

【释义】

302条论少阴兼表轻证的证治。本条与301条相互参照。言“二三日”,可知病势较缓,无里证,即无呕吐、下利等里虚寒证,故知乃里虚不甚可以微微发汗,表里同治,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甘草之缓,取其微汗,且可益气和中,保护正气。

所以,从组方来看,患者往往伴见中气不足的表现,或因素体脾胃较差,感邪后机体抵抗力较低,邪气直入少阴;或因正不胜邪,循经传里而成。临床中可见患者既有外感的症状,还可见纳差、乏力的脾胃症状,均可用本方施治。

【方义】

麻黄附子甘草汤乃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易炙甘草而成。原因是病势较缓,故去辛窜之细辛加甘缓之甘草,以温经微微发汗也。王晋三说:“少阴无里证,欲发汗者,当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液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绛雪园古方选注·汗剂》)

【历代论述】

黄坤载:麻黄发太阳之表,附子、甘草温癸水而培己土。少阴禁汗,以二三日尚无少阴之里证,故微发汗也。(《伤寒论悬解》)

余无言:前条云脉沉,此条云无里证,是指无脉沉之证,盖沉为在里也。周氏误指为吐利燥渴之里证,非也,因脉不沉,知里寒微,故虽用附子之温,而不用细辛之升。然少阴受病,总属于虚,故加炙甘草,亦小建中汤、炙甘草汤之意,所以防微杜渐也。(《伤寒论注评》)

【病案分析】

叶某,男,68岁。患慢性气管炎10余年,经常头昏头痛,咳喘痰多,不能平卧;其后二便失禁5~6年,每日大小便约20余次,每解小便,大便即出,时稀时秘。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感染、慢性肠炎、尿道萎缩。长期病证缠身,痛苦不可言状。

初诊:时腹痛,大便频繁,较稀,间有秘结,如筷头状,临厕努挣,憋胀难忍。小便淋漓不尽,量少刺痛,欲解而不畅。咳嗽,痰多,稀白。心累喘急,只能半卧;头昏头痛,恶寒乏力,四肢清冷。面色苍白,体虚胖。舌质淡,微紫暗,前半部无苔,舌根部白腻夹黄而厚,脉沉微。此为太阳寒实郁久,阴邪深结于脏,肺失肃降,肾气内伤,下焦不固,以致二便失常。乃少阴寒化兼太阳表实证,法宜内护元阳而散寒,外开腠理而固中,以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麻黄10克,制附子30克(久煎),甘草15克,4剂。

二诊:恶寒、咳嗽、头痛等减轻。太阳表寒初解,腹胀、便难等稍有好转。但阴寒凝聚于里,非通下不足以破其结。唯大便不通,应为少阴寒证阴结为主的二便失常,当用温通之法。为此投以阴阳共济,寒热同炉之大黄附子汤:生大黄9克,附子45克(久煎),辽细辛3克,4剂。

三诊:二便皆觉通畅、憋胀、急迫等多年痛楚消失,咳喘、痰涎亦进而减轻。以后改服理中汤,随证加减,又服药月余,调理而安[11]

按语:患者多年来大便时溏时秘,常有便意;秘而并不坚硬,溏而排泄不尽。解小便时,大便憋胀欲行;解大便时,小便复觉淋漓不尽。此证当属少阴寒化,下焦失固之二便失禁。病入少阴,必损及心肾与膀胱,其根本首在肾阳虚衰。久病之后,肾气日衰,开阖失司,二便排泄随之失调。肾累及脾,脾失健运,故更增腹胀满。脾湿盛,致大便色白;上泛为痰,阻塞气机而咳嗽痰多。肾阳衰微,必影响肺之肃降,加重气机不畅,致使患者不能平卧,此乃患者多年以来诸证蜂起,迁延不愈之病根。

初诊时,恶寒、头痛,舌质淡润而苔白腻夹黄而厚,乃兼有太阳外感表实之邪。单解表则里证不去,单治里则表实不解。为此,投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兼顾阴阳表里。附子与麻黄并用,寒气散而不伤元阳,救其里而及其表;且以甘草缓之,微发其汗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