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有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1;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词解】
1.坼:():破裂。
【释义】
本条论述肝胃气滞,阳郁致厥的证治。本条虽以少阴病冠首,但文中之四逆证与少阴病寒化证中的四逆证是截然不相同的。阳衰阴盛,不能温暖四肢固然可见到四肢逆冷,但不能见到四肢逆冷,就推断病属少阴。显然,本条以少阴病冠首,意在辨证。少阴四逆:阳虚不能达于四末,兼有阳衰阴盛证;肝郁四逆: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不达。由于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不达,可以木火刑金、横克脾土,出现四肢逆冷,胸胁满闷,心烦或腹中痛、泄利下重。
实则就四逆散而言,临床中较多见的是肝气郁滞,乘克中土的病症,患者除了胸闷、胁痛等肝郁表现外,还可见到纳差、乏力、泄泻等脾虚症状。所以四逆散在调理肝脾关系时是常用的一个方剂。
【方义】
原方柴胡、枳实、芍药、炙草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方寸匕按现代剂量约6克,其量少,又为散剂,可见其作用较弱,故可知四逆散主治病情较缓,绝非少阴之病急。方中柴胡用量仅为寸匕,用量可谓极少。欲求疏肝解郁之效,必是势单力薄不可达,主要取其升阳之用,此法与补中益气汤中柴胡相似。再言甘草,仲景更是常用本药益气、和中、复脉,在四逆散中与柴胡等量,与小柴胡汤中柴胡半斤(八两)、甘草三两相较,甘草用药量提升三倍,说明甘草并非作一般调和缓急之用,而是起养肝健脾之用,有利于柴胡升散和脾之运化。枳实主降气、行气,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共调肝脾之气机。芍药则可入血分,枳芍配伍可助血行,血行可载阳气达四末。故从整体看,四逆散原方当偏于平性,对于和法更为适宜。四逆散为少阳病和解剂,其主要病机为肝脾气滞、阳气内遏不能外达四末,其主要功效为行气解郁、调和肝脾[13]。
【历代论述】
张志聪:肾气上通于心肺,故或咳或悸也。气不能输化,故小便不利。侮所不胜,故腹中痛也。泄利者,水邪在下也。下重者,阳气下陷也,四逆散主之。用芍药甘草,已合而化土,以制胜其阴水。柴胡助初阳之气以上升,枳实破结气以散逆。咳者,用五味子以保肺,加干姜以温金。悸者,用桂枝以辅心主,兼御水邪之上奔。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渗泄其水液。腹中痛者,加附子以温散其水寒。泄利下重者,取在薤白之臭以入肾,葱茎中空外直以通阳。盖此因水而逆其阳气,非阳气之虚亡,故所重在升散,而不重于温补也。(《伤寒论集注》)
钱潢:盖因本系中风之阳邪,或邪自阳经传来者,本属阴中之阳邪,虽未可以寒凉施治,亦不可率以四逆汤之辛热,妄投致误,故以甘缓升解,开结敛阴之四逆散和之而已。然四逆散性味和平,非疗厥治逆,一定不移之定法也,前辈辄以为寒凉之剂,未可以之治疗寒厥,误矣。夫甘草枳实,本非寒药,且柴胡但能升解郁热,并无寒性,芍药走阴酸敛,亦非寒物,又何寒凉之有,窃推仲景之意,盖以甘草之甘和,以缓阴邪之急,枳实之苦,以开中气之结,柴胡以升发其阳气之郁,芍药以收敛其阴气之逆,所服不过一方寸匕,一日三服而已,所以药力轻微,制剂褊小者,无过和解其邪耳。(《伤寒溯源集》)
【病案分析】
步玉如医案:李某,男,63岁。初诊:1985年11月19日。主诉:近6个月来,胸胁肩背作痛,走窜不定,时作时休;胃脘胀满,嗳气颇多,自觉有气上冲。1985年7月份曾在解放军某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未见异常;经B超诊断,发现“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曾经耳针治疗,但症状如故。诊查:舌苔黄,脉沉小。辨证:证属肝气横逆,木土不和。治法:拟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胀为法。处方:柴胡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白芍12克,甘草10克,青皮、陈皮各8克,香橼皮8克,厚朴10克,炒栀子10克,旋覆花10克,生赭石10克,法半夏10克,全瓜蒌15克,荷梗3克,片姜黄10克。二诊:12月3日。上方服药12剂,诸症近平。舌黄已退,脉仍同前。续进上方药,巩固疗效[14]。
按语:本例从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既有胃脘胀满,嗳气的脾虚症状,又有胸胁肩背作痛,走窜不定,时作时休的肝郁症状,跟四逆散证一致。所以采用四逆散疏肝健脾、和胃消痞,诸症得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