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肾散寒,柔木暖土法

温肾散寒,柔木暖土法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病证临证中,要注意辨识其脉证以别寒热虚实。治疗应急用四逆汤温肾散寒,柔木暖土。四逆汤方中甘草、干姜、附子。仲景将四逆汤用于阴寒犯胃之呕吐,也是治疗脾胃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急与四逆汤以温里助阳。病已2年多,近日日益加重。西医诊断其为慢性浅表性局限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属脾肾虚寒,气滞血瘀,兼阴液不足。治以温肾阳,补脾养阴,理气活血。5剂,每2日1剂。

【原文】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

【释义】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病证临证中,要注意辨识其脉证以别寒热虚实。条文中“呕而脉弱”,脉弱是正气亏虚,鼓动气血运行无力之证。“小便复利”,这里应该是小便清长而频数,乃因脾肾阳气虚衰,阳不摄阴所致。厥阴有阴阳转化之机,“身有微热”,可以是阳气来复,亦可以是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如果“身有微热”是阳气来复,当出现手脚转温,而现在“身有微热”反见厥冷,非是阳气恢复,而是阴盛格阳,虚阳外浮之象,因此仲景说“难治”。因而文中呕吐即为少阴阳衰不制阴,阴寒之邪上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治疗应急用四逆汤温肾散寒,柔木暖土。

【方解】

四逆汤方中甘草、干姜、附子。在《伤寒论》中凡是与干姜同用的都是用生附子。在回阳救逆的时候用生附子,在温里散寒的情况下用炮附子。即后世所谓附子无姜不热。仲景将四逆汤用于阴寒犯胃之呕吐,也是治疗脾胃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本条提示针对脾肾阳虚的呕吐,可以采用本方。

【历代论述】

汪苓友:此条乃虚寒作呕,为难治之证。厥阴之脉挟胃,经中之寒侵胃,胃虚气逆,则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者,真气虚寒,不能摄水也。身微热而见厥,乃阴寒之邪,迫微阳而欲脱,故为难治。急与四逆汤以温里助阳。按诸条厥利证,皆大便利,此条虽以呕为主病,然止小便利而见厥,即为难治之证,可见中寒证最畏真阳气脱,前后不能关锁。上证用四逆汤者,以附子散寒,下逆气,补命门之火,上以除呕,下以止小便,外以回厥逆;干姜温中除呕,敛阳气,使身不微热;炙甘草温中补气,大治胃虚寒作呕。总而言之,四逆汤虽治三阴厥逆,其力大能温肾,使水温,斯肝木之寒得解,木柔土暖而呕立止,洵不诬矣。(《伤寒论辨证广注》)

【病案分析】

张某,男,53岁,2007年2月9日就诊。患者因工作无序,饮食失常致上脘腹疼痛不适,常隐痛,每日泄泻2~3次,头晕腰痛,睡眠甚差,口渴不欲饮。病已2年多,近日日益加重。西医诊断其为慢性浅表性局限性萎缩性胃炎。经用多种中西药物(不详)治疗无效。观其形体消瘦,舌质淡胖、苔薄少,左脉细弦弱,右脉弦涩滑。辨证属脾肾虚寒,气滞血瘀,兼阴液不足。治以温肾阳,补脾养阴,理气活血。药用:黑附子35克(先煎),干姜40克,党参40克,菟丝子30克,炒白术20克,炙甘草10克,北沙参20克,三七12克,橘红8克,香橼13克,丹参8克,茯神20克,合欢皮15克,生姜3克(切)。5剂,每2日1剂。

药后诸症好转,有时夜咳,舌质淡红胖嫩、舌中部无苔,原方加枇杷叶15克,继服,患者前后共服药20余剂,胃隐痛未作,睡眠佳,无头晕腰痛,大便成形,后改配蜜丸,巩固疗效。并嘱其戒除烟酒及辛辣刺激之品[4]

按语:慢性胃炎一般病变发展较慢,病情反复,迁延难愈,又与饮食调摄相关,本例患者病程较久,又因长期饮食失常,结合脉症,断为脾肾虚寒,气滞血瘀,兼阴液不足。方以四逆汤加味,共奏温肾阳、补脾养阴、理气活血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