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疏肝和胃,敛阴止痛法

疏肝和胃,敛阴止痛法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条讲太阳与少阳合病,但在厥阴病篇中,病无太阳之证,方无太阳之药,以方测证,其病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所致。自下利乃因少阳邪热迫于大肠,传导失职而成。黄芩汤的功效为疏肝和胃,清热止利,和中止痛。其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为主药;芍药酸寒,敛阴和营,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健脾止泻。故汪昂在《医方集解》称黄芩汤为“万世治痢之祖”。

【原文】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172)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释义】

本条讲太阳与少阳合病,但在厥阴病篇中,病无太阳之证,方无太阳之药,以方测证,其病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所致。自下利乃因少阳邪热迫于大肠,传导失职而成。少阳邪热下迫,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其下利当有里急后重,便黏不爽,肛门灼热等特点。

【方义】

黄芩汤的功效为疏肝和胃,清热止利,和中止痛。该方药味虽少,但组方精当。其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为主药;芍药酸寒,敛阴和营,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健脾止泻。四药合用,清热坚阴止利。本方多用于治疗腹痛下重,大便不爽的热痢、泄泻等证。后世治疗痢疾之方,多都由此方化裁而来。故汪昂在《医方集解》称黄芩汤为“万世治痢之祖”。

【历代论述】

柯韵伯: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陷入少阳之里,胆火肆逆,移热于脾,故自下利,此阳盛阴虚,与黄芩汤苦甘相淆以存阴也。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者,法当从柴胡、桂枝加减,此则热淫于内,不须更顾表邪故用黄芩以泄大肠之热,配芍药以补太阴之虚,用甘、枣以调中州之气,虽非胃实亦非胃虚,故不必人参以补中也”。“两阳合病,阳盛阴虚,阳气下陷阴中,故自下利。太阳与阳明合病,是邪初入阳明之里,与葛根汤辛甘发散,以从阳也,又下者举之之法。太阳与少阳合病,是邪已入少阳之里,与黄芩汤酸苦涌泄,以为阴也,又通因通用之法。(《伤寒来苏集》)

成无己: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是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弱。(《注解伤寒论》)

【病案分析】

患者,男,63岁。于2003年9月2日初诊。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3天。3天前因食生冷瓜果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每天10余次,经服诺氟沙星、泻痢停等效果欠佳。检查:体温 36.8℃,咽腔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未发现异常,肝脾未触及,腹软,未触及包块,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舌苔黄,脉滑数。血常规: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 71%,淋巴细胞 29%,血红蛋白110g/L。大便镜检:脓细胞+++/高倍视野,红细胞++/高倍视野。诊断:痢疾。治以清热止痢,和中止痛。黄芩汤加减:黄芩9克,白芍9克,木香6克,甘草4.5克,地榆6克。3剂,下痢止,腹痛除[10]

按语:《证治汇补》指出:“饮食不节,超居不时,闭塞滞下,为飧泄肠澼,滞下者,谓气食滞于下焦,肠澼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故曰无积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痢疾有寒热虚实之分,临床以湿热痢较为多见,治以黄芩汤随证加减,清热化湿止痢而愈。若为虚寒痢,则不能用之,临证当需辨证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