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本病以面腮患处色白浮肿,按之酸痛,吞咽时疼痛加剧,但不会化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痄腮”范畴。病因多为外感风瘟时邪,内有胃热上乘,蕴结于少阳、阳明而致。病机关键为络脉失和,气血凝滞,热毒结聚。病位在颔面腮处,与少阳、阳明经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1.轻症
主症:腮腺部一侧或两侧肿痛,咀嚼不便,可有轻微发热、头痛,但精神如常。舌苔脉象无明显变化。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例方:银翘散加减。
用药:金银花10g,连翘6g,桔梗5g,牛蒡子6g,板蓝根15g,夏枯草15g,蒲公英15g,薄荷5g,甘草3g。
加减:发热无汗者,加荆芥10g疏风解表;腮部肿痛者,加夏枯草15g散结消肿。
2.重症
主症:先有怕冷、发热,倦怠或呕吐,继则出现腮腺肿痛拒按,吞咽咀嚼不便,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例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用药:黄芩5g,板蓝根15g,桔梗4g,夏枯草15g,玄参9g,僵蚕6g,薄荷3g,连翘6g,蒲公英15g,青黛5g。
加减:高热者,加生石膏30g、芦根10g清热泻火;腮部肿痛甚者,加海藻10g软坚散结;呕吐者,加竹茹10g清胃止呕。
三、单验方
1.大黄10~20g。先将生大黄焙干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稀糊状,外敷腮部,纱布覆盖,脱敏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2次。治疗期间要注意口腔卫生,多喝温开水。
2.合欢皮合剂 鲜合欢皮50g,冰片1g,芒硝3g,鸡蛋1个。将鲜合欢皮、冰片、芒硝捣碎,鸡蛋去黄取清,用蛋清将上药拌成糊状备用,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取药适量均匀涂于纱布上,外敷于患病部位,每日换药1次。
3.解毒消结汤 板蓝根30g,连翘10g,薄荷5g,柴胡10g,黄芩10g,大青叶15g,防风10g,青蒿30g,川芎10g,赤芍12g,桃仁10g,蒲公英30g,生熟大黄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加蜂蜜调味,频服,并同时用醋调青黛外敷患处。
4.大青叶30g,板蓝根30g,络石藤15g,连翘15g,土茯苓12g,金银花20g,酒大黄3g。每日1剂,水煎频服。上方为5岁小儿药量,可视年龄酌增减,服药同时用外敷药:花椒树根部泥土1把,青黛15g,鸡蛋清2个,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患处,24小时换药1次。用于流行性腮腺炎证属温热毒邪壅阻少阳阳明而气血凝聚型。
5.解毒消痄饮 蒲公英15g,金银花15g,连翘9g,赤芍12g,虎杖12g,牛蒡子6g,浙贝母6g,僵蚕6g,柴胡6g,甘草6g,蛇蜕2g(烘焦研末)。每日1剂,上方除蛇蜕外共煎成200ml。
四、中成药
1.腮腺炎片
组成:大青叶、板蓝根、连翘、蒲公英、夏枯草。
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腮腺肿大疼痛。
用法:每服4片(每片0.3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规格:片剂。
2.紫金锭
组成:红大戟、山慈菇、千金子霜、麝香、雄黄、朱砂、五倍子。
主治:清瘟解毒,祛痰开窍,消肿止痛。现代药理研究,主要有抗炎、抗菌、解毒、收敛、强心、利尿、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用法:适量冷开水或食醋调敷患处,每日次数不限。
规格:丸剂。每丸6g。
3.青黛散
组成:青黛、石膏、滑石、黄柏。
主治:收湿止痒,清热解毒。
用法:麻油调敷患处,每日3次。
规格:散剂。
五、西医治疗
1.呼吸道隔离 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以清淡流食、软食为宜。
2.抗病毒治疗 初步观察干扰素可能有效。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重症或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睾丸炎等可考虑短期应用,每日泼尼松30~60mg,3~5d后争取尽早停用。
4.对症治疗 降温、止痛、止呕,预防并发睾丸炎、脑膜炎、脱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