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心病的诊治

冠心病的诊治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冠心病,即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它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硬化。意思是说,心脏一般不容易病,病则便是严重的。本病的临床表现,以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为主。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的血液供应不足,长期受到障碍,心肌纤维发生营养障碍与萎缩,以致结缔组织增生所引起的理论,亦甚吻合。于此可以说,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以临床表现为依据。

一、从中医理论认识冠心病

冠心病,即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它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硬化。由于中医学中无冠状动脉的认识,故医籍中亦从未述及冠状动脉的病变。但对于心脏却是很重视的,在《灵枢·邪客篇》竟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而对心脏的病变亦极为重视。《灵枢》同一篇中又说:“少阴心脉,……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意思是说,心脏一般不容易病,病则便是严重的。现代医学所诊断的冠心病,中医辨证究应如何认识呢?仍应就其三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来作依据。

(一)心绞痛

典型的发作,为突然发生的疼痛,每于劳动或兴奋时,受寒或饱食后发生,痛位于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亦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区,并可放射至肩、上肢、颈或背,尤以左肩或上肢由前臂内侧直达小指或无名指较多见。疼痛性质虽因人而异,但总以压榨窒息性或闷胀性,有时伴有濒死的恐惧感觉为多,这些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仍属于“心痛”的范围。《圣济总录·心痛总论》说:“心痛诸候,……有寒气卒客于脏腑,发卒痛者;有阳虚阴厥,痛引喉者;有心背相引,善瘛伛偻者;有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者;有急痛如针锥所刺者;有其色苍苍,终日不得太息者;有卧则从心间痛,动作愈甚者;有发作积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者;或因于饮食,或从于外感,中脏既虚,邪气客之,痞而不散,宜通而塞,故为痛也。”

《圣济总录》所描写疼痛发作的情况,与今日临床所见,基本是符合的。同时由于手少阴心经脉的循行,上肺,挟咽,出腋下,循臂内下肘,入掌内后廉,循小指内出其端,因而心痛往往会延及胸、肋、肩、臂、肘、指等处。故《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经脉篇》亦说:“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至于疼痛多见于左侧的嗜发性,不知现代医学作何解释,中医则认为左为阴,左属血,阴血中所存在的生发之气均由左而升,故心肝与血最有关的脏器的脉象,都在左手的寸关部候。于此则知心肝有病,往往首先影响左半经脉的道理,便可以理解了。现将中医学对心痛的记载,与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两相对勘,列表如下:

(二)心肌梗死

疼痛常在休息时发生,痛的程度较心绞痛剧烈而持久,并多伴有冷汗、烦躁不安,甚则产生休克。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脉搏细而快、血压下降,竟至昏厥,进而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喘咳呕恶,甚或咯血等。凡此诸症,比心绞痛更加严重,中医学叫做“真心痛”。《灵枢·厥病篇》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何梦瑶在《医碥》中进一步发挥说:“邪伤其脏(心)而痛者,谓之真心痛。其证卒然大痛,咬牙噤口舌青气冷,汗出不休,面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因剧烈疼痛而所谓“夕死”“旦死”,多属于假死,也就是休克。与《素问·举痛论》所说:“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返则生矣”的“痛死”同义。正因为是假死,听以才说“气复返则生。”心痛而致手足清冷,气冷如冰,汗出不休,面黑等,纯为血压下降,心力衰竭的表现。所谓“心痛甚”,所谓“大痛”,都不是一般的心绞痛,痛甚因而休克假死,而心力衰竭,其为心肌梗死,殆无凝义。

(三)心肌硬化

本病的临床表现,以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为主。而心律失常又以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房室及心室的传导阻滞为多见,阵发性心动过速亦屡见不鲜。皆属于中医学心悸或怔忡的范围。《伤寒明理论》说:“悸,心忪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也,则悸即怔忡。”《证治准绳》亦说:“悸即怔忡也,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尤其是严用和《济生方》谓:“怔忡者,心血不足也。”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的血液供应不足,长期受到障碍,心肌纤维发生营养障碍与萎缩,以致结缔组织增生所引起的理论,亦甚吻合。

于此可以说,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心绞痛,即相当于“心痛”;心肌梗死,即相当于“真心痛”;心肌硬化,即相当于“心悸怔忡。”

二、中医对心脏生理病理的理解

中医学认为:心脏的生理功能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主阳气。《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金匮真言论》亦说:“阳中之阳,心也。”所谓“夏气”、“太阳”、“阳中之阳”,都是指心脏中存在着一种阳热之气,相当于“热能”,所以古人都用“火”来形容它,甚至干脆说“心属火”(见《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心为火脏”(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这种具有火热性质的阳气,经常要保持一定的量来维持生理功能,诸如血液的循环,脾胃的运化,肾水的温煦等,都不能缺少这种阳气。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太阳,即指心中之阳气;内洞,即空虚之意,就是形容心中阳气的衰竭。

其次是主血脉。中医学很早就发现了血液是流行于经脉之中的,所以《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篇》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经脉分布于全身,通过血液的循环,便把各种营养料送到各个部门去,以营养各个组织。所以,《灵枢·本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血液之所以能循环,则有赖于心脏的推动,故《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又《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且心脏主持血脉循环的功能,是永无休止的,正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心脏之所以能主持血脉,全有赖于所储备的阳气,因而才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止血止”之说。

又其次是主神志。神志,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则认为主要在心,所以《灵枢·邪客篇》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又《灵枢·本神篇》说:“任物者谓之心。”也就是说,能担任反映客观事物这种功能活动的是心脏。这一认识,几千年来亦普遍流传于广大群众之中,故心思、心想、心愿,心意、心情,心念等等,向来是群众的习惯语言。而心所营运的血液,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灵枢·本神篇》又说:“心藏脉,脉舍神。”脉,就是血脉、血液。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心所营运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旺盛。如果心血不足,常可导致失眠,多梦、健忘等心神的病变;如果热邪入血,扰乱心神,还可见到昏迷不省等症状,这些都是从临床上可以得到验证的。

总之,心脏要具有充分的阳气,才能营运血脉,也要有足够的血脉,才能蕴蓄阳气,安谧神志;亦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两个方面是互为作用,而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如果某一方面发生病变,即将互为影响,并随其直接、间接影响程度之不同,便将产生不同疾病。即以冠心病而论,心阳虚损或心气不足,是导致发病的主要方面。正如《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篇》所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阴弦”,是代表因寒邪气盛;“阳微”,是说明阳气虚少。阴邪盛,是由阳气虚造成的,阳虚是因,阴盛是果。所以《巢氏病源·胸痹候》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又《心痛候》说:“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

据临床所见,阳虚和阴盛都各有两种不同的情况。阳虚之轻者,只是心气不足而已,但见有气短、疲乏、脉细等症;阳虚之甚者,则常见肢冷、汗出、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沉细微弱,则相当于心力衰竭阶段。阴盛之轻者,只见痛不甚而悠悠戚戚,懒言懒动,胸痞不舒等症,所谓“虚寒”而已;阴盛之重者,或见气滞血瘀,或见痰涎壅塞,或见胸腹胀满,疼痛颇剧,皆为有形之邪所聚的征候。前者为虚,后者为实,不可不辨。

心既主阳气,又主血脉,阳气有亏,或导致阴血虚损,或导致血行不畅,或导致气血阻滞,有一于此,均可使心痛发作,或心悸怔忡。正如《证治准绳》所说:“血因邪泣,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虞天民《医学正传》亦谓:“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血因邪泣(同涩)而痛者,属于血滞;邪胜血虚而痛者,属于血虚;污血冲心而痛者,属于血瘀。临床时均各有其见症。

神志既存在于阴血之中,无论其的血滞、血虚、血瘀任何一种病变都可以引起神志的不得安宁,甚至因而导致神志反常者亦有之,当邪热入于血分时,尤其是这样。反之,神志先病,而渐影响及心脏的阳气或阴血病变的,亦屡见不鲜。故《证治准绳》说:“夫心统性情,始由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脏乃应而心虚矣。心虚则邪干之,故手心主包络受其邪而痛也。”《巢氏病源》亦说:“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临床上经常见到由于情绪的波动而引发本病的,实不为少。相反,因患者情绪较好,而促使本病好转的,亦不少见。

三、冠心病的辨证论治

由于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因而发生病变,亦首先是在于阳气方面的亏虚,其次才是血脉有所损害。有了这一概念,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才比较胸有成竹。因此,我在临床上尝用“益气扶阳,养血和营,宣痹涤饮,通窍宁神”十六字诀来概括对冠心病的治疗大法,至于具体的辨证运用,略如下列。

(一)心气不足证

症状体征:心痛、胸闷、气短、乏力、易倦、心悸、自汗、食欲不振,脉沉细、舌淡、苔薄。气不足则血行缓,血行缓弱不足以供养于心,则心痛、心悸、胸闷、脉细、舌淡等症随之而见;气虚不足以充实心机,则气短、乏力、易倦、自汗、食欲不振等症,亦相继出现。其心痛虽不剧烈、但悠悠戚戚,发作频繁,并易于感冒,宜用益气宣痹法。方如下:

黄芪六钱 党参五钱 桂心三钱 白芍三钱 炙甘草三钱 生姜二钱 薤白三钱 川芎三钱 三七粉三分 大枣五枚

方由黄芪五物汤加味而成。本为治血痹之方,组方的旨意是:主要用黄芪以益气,桂芍以和营,佐姜枣以宣发其气,达到气充血不滞而痹以除的目的。今再加党参助黄芪以益气,加川芎、三七助桂芍以通营,加薤白助姜、枣以宣痹,气充营和,痹着的病变,自当好转。

(二)阳虚阴厥证

症状体征:心痛、短气、汗出、肢冷、面色苍白,甚至昏厥,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见虚数无力,或见结代。此为心阳衰竭,不能内煦于脏,则心作剧痛;不能温及四肢,则汗出肢冷;不能上供养于头面,则面色白而昏厥;不能鼓动血行,则脉见沉细、结代或虚数无力。因而对本证的治疗,应以扶阳救厥为急务。当剧痛难忍时,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加减方:

制川乌三钱 川椒一钱(炒去油) 干姜三钱 川附片五钱 生龙骨四钱 制乳香一钱 制没药一钱 五灵脂三钱

方用干姜、附子以扶阳,川乌、川椒以救厥,阳扶则心力可增,厥救则阴霾自散,再配乳、没、五灵脂以通营止痛,加生龙骨者,以其涩津、固脱、安神之用更强也。

如已进入昏厥,自当急送苏合香丸,以回阳苏厥。如临时买不到丸药,可配:苏合香五分、细辛一钱、丁香二钱、冰片一分、白檀香三钱、荜茇一钱、白人参一点五钱,煎成趁热急饲。

如汗出不止,四肢厥冷,脉息微弱至极,宜防其虚脱,急用参附龙牡汤加味。

白人参五钱 川附片五钱 龙骨五钱 牡蛎五钱 麦冬二钱 五味子三钱加入麦冬五味,即是生脉散,参附所以回阳,生脉所以救阴,龙牡所以固脱,实为标本兼顾,阴阳两救之方。

(三)营阴失养证

症状体征:心痛、胸闷、心悸、四肢麻、烦躁、口干、舌质红、脉细数。营血虚少,不足以养心,则痛悸频作;不足以营运于四肢,则发麻;不足以养神,则烦躁不安;不足以上承,则口干舌红。宜用养营通络之法。

桂心三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沙参五钱 干地黄四钱 地龙二钱 丹参六钱 川郁金三钱 鸡血藤一两 炙甘草五钱

方由人参养营汤去黄芪、白术、茯苓,加地龙、丹参、郁金、鸡血藤。所去者,营虚当慎用温燥淡渗之品;所加者,皆以其有通络之功用也。

如有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的表现,则宜用养血安神法。

炒枣仁二钱 茯神四钱 炒知母四钱 川芎二钱 炙甘草五钱 柏子仁三钱龙骨五钱 牡蛎五钱 炙远志三钱

方由酸枣仁汤加味而成。原方本以酸苦涌泄之功,益真阴,除虚烦,而神志得安,今再加柏子仁、龙骨、牡蛎、炙远志,旨在倍其养心安神之力也。

(四)阴虚阳亢证

症状体征:心痛、胸闷、烦躁不安、易于激动、头痛、头晕、肢麻、面赤、烦热、口干、舌质红或紫暗、苔薄黄、脉多细弦有力。营阴虚损,不能维持对心脏的濡养,则刺痛而胸闷;阴虚不能涵阳,阳失其养,则亢逆而成炎上的火热邪气,则心痛、面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诸症,随之而起,这时患者的血压亦往往升高;血少而神不安,故烦躁易激动;血少而脉失营,故肢麻而脉弦急。宜益阴制阳之法。

炒知母四钱 细生地六钱 炒玉竹六钱 泽泻三钱 茯苓三钱 牡丹皮四钱苦丁茶三钱 降香三钱 丹参六钱 槐花三钱

方由知柏地黄汤化裁而成。地黄、玉竹、知母所以益阴之虚;丹皮、苦丁茶、槐花所以制阳之亢;茯苓、泽泻所以导心阳下行,以归于肾,复用降香,丹参以辅益阴之品,通营活络,恢复其制阳安神的功用。

(五)气滞血瘀证

症状体征:心刺痛、胸满、气短,烦躁不安,多为阵发性,舌质紫暗,苔略厚,脉弦。气滞与血瘀,往往是互为因果的,由于气滞不畅,常导致血行受阻而瘀蓄,虽血愈蓄气行愈滞,但毕竟仍以气滞为血瘀的先导,血瘀则刺痛,气滞则胸满,气血的运行两惟有所得,维非气短,抑且神志不安,而烦躁不宁,宜用行气化瘀之法。

元胡索三钱 金铃子三钱 丹参六钱 檀香三钱 砂仁钱半 制香附三钱川郁金四钱 荜茇三钱 五灵脂三钱 三七粉四分

方由金铃子散及丹参饮加味而成,加香附、荜茇配金铃子散以行气导滞,加五灵脂、三七粉、郁金配丹参饮以活血化瘀。滞行瘀消,诸症自当缓解。

(六)痰饮阻塞证

症状体征:心痛、气短、胸部憋闷、痞塞不舒、咳嗽吐痰,甚或喘息、痰声漉漉、舌淡、苔厚腻、脉沉滑有力。痰饮之所以阻塞,皆由脾肾之阳虚,不能蒸发和散布水津,淤留日久,渐变而为痰饮。既成痰饮之后,阳气仍不能克制之,于是痰浊水饮,弥漫于胸廓,侵及心脏,阻硬其气血的运行,于是心痛、气短、胸闷、痞满诸症相继出现;痰饮上干,肺气不能肃降,便咳喘咯痰频仍发作。宜用导滞祛痰法。

全瓜蒌五钱 薤白三钱 清半夏三钱 化橘红三钱 天南星三钱 茯苓四钱生姜三钱 川芎三钱 桂枝二钱 茅苍术三钱

此为瓜蒌薤白半夏汤、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的复方。二陈汤所以健胃去痰,苓桂术甘汤所以温肾祛饮。不用陈皮而用橘红,不用白术而用苍术,旨在倍其燥湿蠲饮的作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伍以川芎,主要在通阳宣痹,以回护心脏的功能。

以上仅是从常见的几种冠心病证候,述其辨治大略如此。其中最关键的,总以扶阳通营为先务。在辨别许多复杂的证候过程中,都存在这一问题,虽属一得之见,究于临床上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