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

(十二-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十二-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十二-3)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十二-4)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十二-5)水在脾,少气身重。

(十二-6)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十二-7)水在肾,心下悸。

(十二-8)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十二-9)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十二-10)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十二-11)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十二-12)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

(十二-13)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十二-14)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十二-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十二-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十二-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十二-18)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十二-19)脉浮而细滑,伤饮。

(十二-20)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十二-21)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十二-22)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二-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十二-24)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十二-25)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十二-26)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十二-27)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十二-28)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十二-29)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汽,己椒苈黄丸主之。

(十二-30)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十二-31)假令痩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附方:

《外台秘要》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十二-32)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十二-33)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岁,宜十枣汤。

(十二-34)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十二-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十二-36)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十二-37)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喘。

(十二-38)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十二-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十二-40)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十二-41)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