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呼吸器官有疾病的原因

呼吸器官有疾病的原因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部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继而出现右心室肥厚,最后导致右心衰竭。1.肺组织和肺血管本身病变所致 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矽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结缔组织病等。解除病人对疾病的顾虑,使之配合治疗,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少盐饮食,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部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继而出现右心室肥厚,最后导致右心衰竭。

一、疾病相关知识介绍

【病因】

1.肺组织和肺血管本身病变所致 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矽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结缔组织病等。

2.胸廓活动功能障碍 如脊柱后突、侧弯等胸廓畸形,神经性肌肉疾病如肌营养不良、胸膜广泛纤维化等。

3.呼吸中枢功能障碍造成通气不足所致 如呼吸中枢损害等。

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引起阻塞性肺气肿所致者占肺心病的90%以上。

【常见症状】

本病发展缓慢,早期呼吸和循环功能尚能代偿,晚期则出现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1.肺、心功能代偿期 病人常有长期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病史,听诊呼吸音减弱,心音遥远,可有干湿啰音,心脏浊音界因肺气肿不易叩出;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除上述表现外,肺组织损坏严重可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出现心悸、气急加重或发绀,通气障碍进一步加剧,并导致呼吸衰竭和(或)心力衰竭。

(1)呼吸衰竭:除原有症状外,尚有:①低氧血症,主要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和脑功能障碍引起的反应迟钝、谵妄、抽搐、昏迷等;②肺性脑病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头痛、嗜睡、神志恍惚、抽搐、躁动、震颤甚至昏迷。球结膜充血水肿,周围血管扩张,皮肤潮红、多汗。常有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血pH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主要为右心衰竭征象,呼吸困难,心率增快、发绀,尿量减少,上腹胀痛,颈静脉怒张,肝大常伴压痛,水肿和腹水等。

【并发症】

1.消化道出血。

2.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多见。

3.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常见治疗方法】

1.心、肺功能代偿期的防治 肺和胸廓的原发疾病治疗以及预防心、肺功能的进一步损害。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

2.心、肺功能失代偿期的治疗

(1)呼吸衰竭的治疗:主要措施包括①控制呼吸道感染,使用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呋辛(西力欣)等。血小板降低病人尽量不使用含酶制剂的抗生素,因为此类药可以引起血小板降低。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要注意有无胃肠道不适、输液时局部皮肤有无瘙痒等不良反应。②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使用氨溴索等,必要时面罩加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2)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功能。心力衰竭明显时用呋塞米治疗,但要防止大量利尿引起血液浓缩、痰液黏稠,加重气道阻塞以及低血钾;缺氧明显时,洋地黄类强心药物疗效差且易中毒,使用时剂量宜小,并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制剂为宜。

(3)合并症治疗:对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酸碱平衡失调等进行相应治疗。

二、家庭应急处理

1.体位 病人应卧床休息,取端坐位或半坐卧位,双下肢下垂。

2.饮食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3.镇静 病人烦躁不安时,可给予口服或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1次。

4.休克病人 休克病人给予中凹卧位,即休克卧位,抬高头、胸部10°~20°,以利于呼吸;抬高下肢20°~30°,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增加回心血量。

5.其他 经上述处理后速送医院急救。

三、家庭护理

(一)病情观察

1.注意病人神志、精神变化;呼吸的深浅、快慢、节律改变;心率、心律变化;皮肤黏膜色泽、温度、出汗情况;咳嗽及痰液性质和量;出入液量监测等。

2.肺心病心功能失代偿期病人常因进食少、长期低盐、呕吐、利尿易引起低钾、低氯和低钠血症;低钾低氯血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低钠血症主要表现为神志淡漠、迟钝、乏力、嗜睡等。

3.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慎用镇静药和禁用麻醉药,以免诱发呼吸抑制和肺性脑病;氨茶碱静脉注射的速度宜缓慢;长期应用抗生素,应注意观察有无双重感染;服用祛痰止咳药应同时鼓励病人多咳嗽,以使痰液排出等。

(二)缓解期护理

解除病人对疾病的顾虑,使之配合治疗,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少盐饮食,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适当做呼吸功能锻炼,提高呼吸道防御功能。

四、疾病预防

1.积极防治呼吸道急、慢性疾病,预防呼吸道感染。

2.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

3.戒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