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系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故也常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一、疾病相关知识介绍
【病因】
根据流行病学、免疫学及临床方面的研究,证明本病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A组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常见症状】
1.尿液异常 急性肾小球肾炎几乎全有血尿。约40%病人有肉眼血尿,常为起病的首发症状和病人就诊的原因,蛋白尿一般情况不严重。尿沉渣检查常见白细胞及管型。
2.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中约90%可出现水肿,其突出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仅有少量较重的病人可涉及全身,呈凹陷性水肿。
3.高血压 当病人出现钠、水潴留,出现轻、中度高血压,使用利尿药物即可恢复,少数病人可出现高血压脑病等严重后果。
4.肾功能检查可出现氮质血症 综合上述临床表现,一般出现链球菌感染1~3周发生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甚至少尿及氮质血症,即可临床诊断肾小球肾炎。
【常见治疗方法】
1.休息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若有明显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氮质血症和尿检显著异常者则应延长卧床休息时间。肉眼血尿基本消失、消肿、血压和尿素氮恢复正常后,可逐步起床活动。以后观察2个月,若病情稳定,尿常规基本正常,即可恢复正常工作。但有时尿红细胞及少量蛋白尿可迁延较长时间,尤其成年病人尿红细胞甚至可迁延1~2年才逐步消失。因此应密切长期随访,直至完全恢复为止。
2.饮食
(1)有氮质血症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0.5g/kg),给高糖、适量脂肪、高热量饮食。
(2)有明显水肿、血压高、少尿或无尿者,应进无盐饮食。症状改善后,可给低盐饮食,以后逐步增加给盐量,以不使症状加重为宜。
3.去除诱因 有或疑有链球菌感染者,宜用青霉素10~14d。有慢性扁桃体炎者,待病情稳定后,做扁桃体摘除术。
4.对症治疗
(1)降压:常用噻嗪类利尿药、复方降压片和肼屈嗪等。
(2)水肿:水肿严重,可按病情选用氢氯噻嗪或呋塞米或利尿酸钠。
(3)阿托品:早期应用。可解除肾血管痉挛,改善肾血流量,从而使血压下降、利尿消肿。
二、家庭应急处理
1.绝对卧床休息,待血尿消失、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血肌酐正常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蛋白质摄入量应每日按1g/kg给予,氮质血症时每日给予高质量动物蛋白20g。
3.可口服氢氯噻嗪、利舍平等以利尿、降压。
4.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三、家庭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1~2周,待尿量恢复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后逐渐下床轻微活动或户外散步。卧床期间保证生活所需,如进食、擦澡、洗漱、如厕等。
2.有水肿、高血压时应严格忌盐,待血压恢复正常、水肿消退后可少盐饮食。
3.饮水量不必严格限制,但不应多饮水。
4.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5.平时注意皮肤卫生,勤换衣、勤洗澡,尤其是在夏秋季节,要防止蚊虫叮咬及皮肤感染。
6.在幼儿园或家中,如发现猩红热、扁桃体炎等链球菌感染,须立即采取隔离措施,进行彻底治疗。
7.对于反复发作扁桃体炎的患儿,可考虑行扁桃体摘除术。对已发生急性咽炎、中耳炎、皮肤感染者,应及早给予有效治疗,以减少肾炎发病的机会。
8.注意气候变化,及时给小儿增减衣服,避免感受外邪。
四、家庭药箱
(一)家庭常用药物
1.抗生素 常用的为青霉素,可消除感染灶。
2.利尿药 呋塞米或氢氯噻嗪等。
3.降压药 利舍平或肼屈嗪(肼苯哒嗪)等。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1.如果药物不良反应较猛烈或由于不良反应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其他异常或使病情加重时,就应考虑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
2.对有些药物不良反应病人感觉不到,应借助辅助检查来发现。这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种: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反应,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②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可引起血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上升,尤其是小儿及原有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尤应注意。对这些不良反应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或加用其他辅助治疗的药物。
3.过敏反应,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一般的过敏反应多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和瘙痒,轻者停药后症状多可缓解,并很快消失;若持续不消失,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抗过敏药物如氯苯那敏、异丙嗪等,但注意有些抗过敏药又有镇静、嗜睡的不良反应;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剥脱性皮炎,可表现为皮肤呈片块状脱落,则需到医院就诊治疗;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要立即进行抢救。
4.特异质反应,一旦诊断明确,应牢记不要再用此类药物。这种不良反应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千万不可大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