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关于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概念和定义多种多样,在文献中大约有35种不同的诊断标准。众所周知,ARF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球滤过率突然和持续下降,导致含氮(如尿素、肌酐)和非含氮代谢废物在血液中堆积,从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传统上多数认为肾脏滤过功能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日)急剧下降(50%以上)。但是,长期以来,尽管对ARF的发生机制的研究有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是与ARF相关的病死率却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有所增加,其原因可能与急性肾损伤的概念混乱以及认识不足有关。故近期对该病的定义、分期和与之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全球范围的协调和总结,并形成了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概念。
2005年9月国际急性肾脏损害网(AKIN)第1次会议(荷兰,阿姆斯特丹),急性肾损害专家共识小组近期对AKI的定义规定为:不超过3个月的肾功能和结构的异常,包括血、尿、组织检测或影像学方面的肾损害标志物的异常。
中医虽然无急性肾衰这个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多有描述,如《景岳全书·癃闭》中言“小水不通是癃闭,此最危急证也”,又如《证治汇补·癃闭附关格》中描述“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最为危候”。现一般将急性肾衰竭归结为中医“癃闭”、“关格”范畴,癃闭是指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关格是指小便不通伴有呕吐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广义的ARF仍然是按病因分类为肾前性、肾性(肾小管性、肾小球性和间质性)和肾后性等原因所致ARF,但是通常意义的急性肾衰竭多指急性肾小管坏死。本病可见于临床各科,尤其多见于内、外、妇科。其中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为常见,占所有ARF的75%~80%。在地震、挤压伤等特定情况下,有特别高的发生率。由于血管活性药物和袢利尿药的使用,近年来非少尿性ARF有上升的趋势。
由于老年人有效肾单位数减少、肾血管硬化和多种基础病的原因,使老年人对内环境和外来病理性刺激格外敏感,更容易出现ARF。在我国,ARF患病率有不断升高趋势,大体上有两个年龄段为高发期,分别为35~45岁、60~80岁,男性患病率较高,为59.7%。老年ARF发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部分患者为院内获得。国外一组325例年龄大于60岁的ARF患者临床资料显示,院内获得ARF比例高于社区获得性ARF(59%∶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