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史;日照不足;膳食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即使纯母乳喂养亦易发维生素D缺乏;生长速度快的婴儿、早产儿致维生素D相对不足;疾病影响等。
2.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
(1)非特异性症状:多见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下的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枕部脱发。
(2)骨骼改变体征:6个月龄以内的婴儿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较软,颅骨薄,指压可有乒乓球样的感觉。6个月龄以后方盒样头型,串珠肋,手足镮,鸡胸,肋膈沟或郝氏沟,开始站立或行走的小儿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的膝内翻、膝外翻。患儿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
3.辅助检查
(1)血磷初期下降,活动期下降明显,恢复期回升最早。
(2)血钙初期可正常,活动期下降,恢复期回升晚于血磷。
(3)碱性磷酸酶初期即上升,活动期上升明显,恢复期下降。
(4)血清25-(OH)D水平测定。
(5)X线检查初期可见长骨干骺端的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略稀疏。活动期干骺端增宽、凹陷呈环口状,临时钙化带呈毛絮状改变,骨皮质模糊,骨质明显稀疏,骨骺与干骺端之间距离增宽可达3~8mm,严重者干骺端消失。恢复期临时钙化带再出现,骨小梁增多且致密,骨干周围骨膜增生,骨骺与干骺端之间距离逐渐缩短。严重者可遗留骨畸形。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发生骨骼畸形。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血清25-OHD3,水平测定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但在无条件进行血清25-OHD3水平测定时,多以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来进行诊断。
1.与佝偻病的体征相似的疾病鉴别
(1)黏多糖病:可出现多发性骨发育不全,主要依据骨骼的X线变化及尿中黏多糖的测定作出诊断。
(2)软骨营养不良:是一种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根据特殊的体态及骨骼X线作出诊断。
(3)脑积水:因颅内压增高,可见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分离,颅骨叩诊有破壶声,严重时两眼向下呈落日状。头颅B超、CT检查可作出诊断。
2.与佝偻病的体征相同而病因不同的鉴别
(1)低血磷维生素D佝偻病: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佝偻病的症状多发于1岁以后,因而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对用一般治疗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无效时应与本病鉴别。
(2)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患儿骨骼畸形显著,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除低血钙、低血磷外,血钾亦低,血氨增高,并常有低血钾症状。
(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二型:①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使25-OHD3转变为1,25-(OH)2D3发生障碍,血中25-(OH)D3浓度正常。②为靶器官1,25-(OH)2D3受体缺陷,血中1,25-(OH)2D3浓度增高。两型临床均有严重的佝偻病体征,低钙血症、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4)肾性佝偻病: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多于幼儿后期症状逐渐明显,形成侏儒状态。
(5)肝性佝偻病:急性肝炎、先天性肝外胆管缺乏或其他肝脏疾病时,循环中25-(OH)D3可明显降低,出现低钙血症、抽搐和佝偻病体征。
【治疗】
1.一般治疗 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坚持户外活动,防止并发症。
2.药物治疗
(1)以口服为主,一般剂量为维生素D1 500~2 500U/d,或阿法骨化醇(1,25-(OH)2D3)0.5~2.0μg,1个月后改预防量400U/d。
(2)大剂量维生素D与治疗效果无正比例关系,不缩短疗程,与临床分期无关。
(3)当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大剂量肌内注射维生素D 20万~30万U1次,3个月后改预防量。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除采用维生素D治疗外,应注意加强营养,及时添加其他食物,坚持每日户外活动。
2.孕母在围生期应多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妊娠后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800U/d)有益于胎儿贮存充足维生素D,以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生长发育的需要。
3.婴幼儿期预防的关键在日光浴与适量维生素D的补充。
4.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为800U/d,3个月后改预防剂量。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 400U/d,至2岁。夏季户外活动多,可暂停服用或减量。一般可不加服钙剂。
(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当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即可出现惊厥和手足搐搦等症状,故本病又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诊断依据】
1.病史 多见于人工喂养儿、早产儿、双胎及低出生体重儿,日光照射不足,膳食钙不足,平日有易惊、多汗等病史,多在冬末春初发病。
2.临床表现 主要为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并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期佝偻病的表现。
(1)隐匿型:血清钙多在1.75~1.88mmol/L,没有典型发作的症状,但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而引出体征。面神经征、腓反射阳性、陶瑟征阳性。
(2)典型发作: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可出现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
①无热惊厥:突然发生四肢抽动,两眼上窜,神志不清,发作时间可短至数秒钟,或长达数分钟以上,发作停止后意识恢复。
②手足搐搦:可见于较大婴儿、幼儿,突发手足搐搦呈弓状,双手呈腕部屈曲状,手指伸直,拇指内收掌心,强直痉挛;足部踝关节伸直,足趾同时向下弯曲。
③喉痉挛:婴儿多见,喉部肌肉及声门突发痉挛,呼吸困难,有时可突然发生窒息,严重缺氧甚至死亡。3种症状以无热惊厥为最常见。
3.辅助检查 血清钙<1.75mmol/L,血磷正常或者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在诊断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其他无热惊厥性疾病
(1)低血糖症:常发生于清晨空腹时,有进食不足或腹泻史,重症病例惊厥后转入昏迷,一般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后立即恢复,血糖常低于2.2mmol/L。
(2)低镁血症:常见于新生儿或年幼婴儿,常有触觉、听觉过敏,引起肌肉颤动,甚至惊厥、手足搐搦,血镁常低于0.58mmol/L。
(3)婴儿痉挛症:起病于1岁以内,呈突然发作,头及躯干、上肢均屈曲,手握拳,下肢弯曲至腹部,伴点头状搐搦和意识障碍,发作数秒或数十秒自停,伴智力异常,脑电图有高幅异常节律。
(4)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表现为间歇性惊厥或手足搐搦,间断几天或数周发作1次,血磷升高>3.2mmol/L,血钙降至1.75mmol/L以下,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低,颅骨X线可见基底节钙化灶。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大多伴有发热和感染中毒症状,精神萎靡,食欲差等。体弱年幼儿反应差,有时可不发热。有颅内压增高体征及脑脊液改变。
3.急性喉炎 大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突然发作,声音嘶哑伴犬吠样咳嗽及吸气困难,无低血钙症状,钙剂治疗无效。
【治疗】
1.治疗原则 止惊、补钙、补维生素D。
2.急救处理
(1)氧气吸入。
(2)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立即注射苯巴比妥钠或用10%的水合氯醛溶液保留灌肛。治疗喉痉挛则先将舌尖扯出,行人工呼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3.钙剂治疗 应立即给予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10ml加10%~2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并监测心率,每日注射1~3次,连用2~3d。稳定后可改口服钙剂。
4.维生素D治疗 补充钙剂3~5d后可给维生素D剂,由小量开始,以免诱发低钙。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母亲应口服适量钙剂和维生素D。
2.应用氯化钙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医源性酸中毒。
3.补充维生素D剂要避免剂量过大而致维生素D中毒。
4.如果血清镁<0.75mmol/L,可用25%硫酸镁每次0.1ml/kg,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每6h1次。1d后改用镁3mg/(kg·d),分3~4次口服。
5.喉痉挛的急救措施首要的是立即行气管内插管,使气道通畅、输氧,待喉痉挛缓解后再补钙剂。无法插管,用大号注射针头行环甲膜穿刺,使气道与外界相通,以防窒息。然后用注射器推注空气和氧气,同时给鼻导管吸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