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患儿检查漏做事件分析

患儿检查漏做事件分析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其发病率为50万~100万之一,以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环为其临床特征。约15%本病患儿在出现肝病症状前可发生溶血性贫血,这种溶血过程常常是一过性的。患儿在本阶段内尿铜明显增高,血清铜蓝蛋白含量低下,一般尚无K-F环。对具有典型症状和K-F环、血清铜蓝蛋白低下的患儿即可作出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其发病率为50万~100万之一,以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环为其临床特征。

【诊断依据】

1.病史 患儿父母可为近亲婚配;有家族病史。

2.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以7~12岁多见,最早3岁以内,最晚58岁发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病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出生的无症状期,逐渐出现肝脏受损症状,继而铜开始在脑、眼、肾和骨骼等肝外组织中沉积,发生肝外损害。

(2)肝脏损害:发病隐袭,初时症状轻微,易被忽视,或反复出现疲乏,食欲缺乏、呕吐、黄疸、水肿或腹水等。可并发病毒性肝炎,少数发急性肝功能衰竭。约15%本病患儿在出现肝病症状前可发生溶血性贫血,这种溶血过程常常是一过性的。患儿此时常无K-F环出现,因此,对凡是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且Coombs试验阴性的患儿都应注意除外本病的可能性。患儿在本阶段内尿铜明显增高,血清铜蓝蛋白含量低下,一般尚无K-F环。

(3)神经精神损害:早期症状主要是构语困难(纳吃)、动作笨拙或不自主运动、表情呆板、吞咽困难、肌张力改变等,发展到晚期时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常见行为异常和智能障碍。

(4)肾病损害:少数作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5)其他损害:角膜色素环常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开始时铜在角膜周缘的上、下方沉积为主,逐渐形成环状,呈棕黄色,初期需用裂隙灯检查;约20%患儿发生背部或关节疼痛症状。

(6)少数本病患者尚可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低、葡萄糖不耐症、胰酶分泌不足、体液或细胞兔疫功能低下等情况。

3.辅助检查

(1)血清铜蓝蛋白测定:低于200mg/L甚至50mg/L以下。

(2)24h尿铜排出量测定:明显增高,常达100~1 000μg/24h。

(3)肝细胞含铜量测定:患儿可高达200~300μg/g(干重)。肝含铜量增加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4)位素铜结合试验: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64 Cu后,正常人血中64 Cu活性先升高,然后逐渐下降,4~48h内肝内合成的铜蓝蛋白释放至血中,血64 Cu又上升。本病时64 Cu下降缓慢,无第2次上升。

(5)基因诊断:本病的基因(WND)座位与红细胞脂酶D(ESD)基因和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紧密连锁,可用PCR技术检测出突变,亦可应用RFLP法进行DNA分析来早期诊断。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本病的早期症状常较隐匿,容易延误诊断。因此,对有本病家庭史、原因不明的肝病、溶血性贫血、肾脏病变或精神神经症状的患儿,都要考虑本病的可能性,采取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对具有典型症状和K-F环、血清铜蓝蛋白低下的患儿即可作出诊断。对早期无症状的患儿,可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检测以助诊断。

【治疗】

1.治疗原则 减少铜的摄入和增加铜的排出,避免铜在体内的沉积,以恢复和改善正常的功能。

2.治疗方法

(1)低铜饮食:每日食物中含铜量不应>1mg,不宜进食动物内脏、鱼虾海鲜和坚果等含铜量高的食物。

(2)促进铜排出:青霉胺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能与铜离子络合,促进尿铜排出,且可促进细胞合成金属巯基。剂量为每日20mg/kg,分次口服。治疗期间应监测尿铜,通常在治疗第一年内要求每日尿铜排出量>2mg。如确实不能继续服用时,可考虑用盐酸三乙撑四胺,剂量为0.5~2g/d。近年应用另一高效铜络合剂,连四硫代钼酸铵(TTM),可与铜络合成Cu(MoS42自尿液排出,短期内即可改善症状。

(3)减少铜吸收:口服锌制剂可促进肠黏膜细胞分泌金属巯基,与铜离子结合后减少肠铜吸收。常用者为硫酸锌或醋酸锌,后者胃肠反应较少,每日口服量以相当于50mg锌为宜,分2~3次,餐间服用。

(4)其他支持治疗:针对肝功能受损、高铜血症可给予白蛋白输入;左旋多巴可用以改善神经系统症状。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本病是可治性的,治疗愈早,预后愈好。

2.青霉胺可能拮抗维生素B6,应每日补充维生素B625mg。不能使用青霉胺,可考虑用盐酸三乙撑四胺。

3.严重病例可青霉胺和锌剂联合应用,症状好转后可单用锌盐,联合用药时青霉胺剂量为7~10mg/(kg·d),两药应间隔2~3h分别服用。

4.对本病所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患儿经各种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进行肝移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