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又称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或赫什朋病,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处肠管肥厚、扩张。本病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男孩多于女孩,男女之比3∶1~4∶1,有遗传倾向。
【诊断依据】
1.病史 发病诱因:目前认为,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因此,应了解患儿家族中有无该病患者;了解母亲孕期有无患过导致缺氧、缺血的疾病;了解母孕期头3个月内有无病毒、细菌等感染,或受外伤、精神、药物等刺激从而引起胎儿肠管痉挛,局部供血不足的情况等。
2.临床表现
(1)胎便排出延迟:患儿生后48h内多无胎便或少量胎便,可于生后2~3d出现低位肠梗阻症状。
(2)顽固性便秘和腹胀:患儿3~7d甚至1~2周排便1次。严重者不灌肠不排便。由于大便不能及时排出,肠道积气增加,出现腹胀,且逐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困难。
(3)呕吐:由于功能性肠梗阻,患儿可出现呕吐,量不多,呕吐物含有少量胆汁,严重者可见粪样液。
3.体格检查 腹部查体可见严重腹胀,患儿腹壁紧张发亮,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增强,膈肌上升。还可见发育迟缓、消瘦、贫血或低蛋白血症伴水肿。直肠指检发现直肠壶腹部空虚,拔指后可排出恶臭气体及大便。
4.并发症
(1)小肠结肠炎:为本病常见的并发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尤其是新生儿期。患儿表现为高热、高度腹胀、呕吐、排出恶臭并带血的稀便。严重者可出现全血便及肠穿孔,甚至腹膜炎。患儿迅速出现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死亡率极高。
(2)肠穿孔:多见于新生儿,常见的穿孔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盲肠。
(3)继发感染:本症患儿常并发败血症和肺炎等。
5.辅助检查
(1)X线检查:一般可确诊。①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肠梗阻,近端结肠扩张,盆腔无气体;②钡剂灌肠检查:确诊率90%左右,可显示痉挛段及其上方的扩张肠管,排钡功能差,若黏膜皱襞变粗(锯齿状变化),提示伴有小肠结肠炎。
(2)直肠、肛门测压检查:确诊率76%~100%。测定直肠、肛门括约肌的反射性压力变化,患儿压力升高。2周内新生儿可出现假阴性,故不适用。
(3)直肠黏膜活检:HE染色判断神经节细胞的有无。
(4)直肠肌层活检:从直肠壁取肌层组织活检,计数神经节细胞数量。患儿缺乏神经节细胞,而无髓鞘的神经纤维增殖。
(5)肌电图检查:患儿直肠和乙状结肠远端的肌电图波形低矮,频率低,不规则,峰波消失。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凡新生儿生后胎便排出延迟或不排胎便,伴有腹胀、呕吐应考虑本症。婴幼儿有长期便秘史和腹胀等体征者即进行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新生儿期
(1)胎粪栓综合征:由于胎粪浓缩稠厚可出现一过性低位肠梗阻症状,经灌肠排出胎粪后,即可正常排便且不再复发。
(2)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回肠或结肠闭锁,表现为低位肠梗阻症状,直肠指检仅见少量灰白色胶冻样便,用盐水灌肠也不能排便。腹部立位平片可见整个下腹部无气,钡剂灌肠X线造影可明确诊断。
(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先天性巨结肠伴发小肠结肠炎很难鉴别。本病多为早产儿,生后曾有窒息、缺氧、休克等病史,且有便血。X线平片可见肠壁有气囊肿和(或)门静脉积气。
2.婴儿和儿童期
(1)继发性巨结肠:肛门、直肠末端有器质性病变,如先天性肛门狭窄、术后瘢痕狭窄或直肠外肿瘤压迫等使排便不畅,粪便滞留,结肠继发扩张。经肛诊可以确诊。
(2)特发性巨结肠:该病与排便训练不当有关,患儿直肠、结肠有正常的神经节细胞。无新生儿期便秘史,2~3岁出现症状,慢性便秘常伴肛门污便,便前常有腹痛。肛诊除直肠扩张积便外,括约肌处于紧张状态,直肠肛门测压有正常反射。
(3)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有时需借助人工方式(手抠)协助排便、诊断需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治疗】
1.治疗原则 先天性巨结肠便秘顽固,难以用非手术方法解决,应进行根治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部分扩张结肠。该病许多并发症发生在生后2个月内,故需重视此期间的治疗。婴幼儿一般情况差,且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或小肠结肠炎者,宜先控制感染,给肠外静脉营养加强支持疗法。新生儿、婴幼儿经用扩肛、开塞露或缓泻剂可维持每天排便,其营养状况保持在正常水平,可将根治术延迟到生后6个月进行。
2.治疗方法
(1)保守疗法:保守疗法的目的是:①改善患儿营养,增强对手术的耐受力;②为手术做准备,一般需1~3周;③新生儿体重低,营养差者,经2~3个月的保守治疗,使体重增加至6~8kg或1岁左右再行根治术。
治疗方法有:①口服泻药或润滑剂,保持每日排便;②用开塞露或甘油栓诱导排便;③每日洗肠1次协助排便,并清洗积存粪便。
(2)手术治疗:包括结肠造口术和根治术。凡合并小肠结肠炎不能控制者、合并营养不良、高热、贫血、腹胀、不能耐受根治术者、或保守治疗无效、腹胀明显影响呼吸者,均应及时行结肠造瘘术。现在多主张早期进行根治术,认为体重3kg以上,一般情况良好即可行根治术。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患儿若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术后近期、远期疗效满意。
2.部分患儿合并小肠结肠炎,病情严重者,死亡率较高。
3.部分患儿手术后近期大便次数多或失禁,则需较长时间进行排便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