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输血发生溶血是谁的红细胞溶解

输血发生溶血是谁的红细胞溶解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再进一步查明病因。对输血后的血红蛋白尿症应及时采取措施,维持血压,防止休克。对于某些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可带来严重反应,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的内在缺陷或外在因素的作用,使红细胞的破坏增加,寿命缩短,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所发生的贫血。

【诊断依据】

1.病史

(1)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要注意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发病年龄、双亲是否近亲婚配、祖籍及双亲家系的迁徙情况等。

(2)多种药物都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追查药物接触史十分重要。

2.临床表现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常与溶血的缓急、程度和场所有关。

(1)急性溶血性贫血:一般为血管内溶血,表现为急性起病,可有寒战、高热、面色苍白、黄疸,以及腰酸、背痛、少尿、无尿、排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肾功能衰竭。严重时神志淡漠或昏迷,甚至休克。

(2)慢性溶血性贫血:一般为血管外溶血,起病缓慢,症状体征常不明显。典型的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三大特征。

3.辅助检查 目的有三:即肯定溶血的证据,确定主要溶血部位,寻找溶血病因。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常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②高胆红素血症;③粪胆原和尿胆原排泄增加;④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或消失;⑤血管内溶血的证据为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⑥红细胞寿命缩短。

(2)红细胞代偿增生的证据:①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数多在0.05~0.2,急性溶血时可高达0.5~0.7,慢性溶血多在0.1以下,当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时可减低或消失。②周围血象中可出现幼红细胞、多染性、点彩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成熟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见卡波环及豪周小体。③骨髓增生活跃,中晚幼红增生尤著。粒红比例降低甚至倒置。

(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和孵育渗透脆性试验:脆性增高,提示红细胞膜异常性疾病;脆性降低,多提示血红蛋白病;脆性正常,提示红细胞酶缺乏性疾病。

(4)自身溶血试验:凡疑为红细胞内有异常者,应考虑做自身溶血试验。

(5)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溶血的基本试验。

(6)其他:用于鉴别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①酸溶血试验(Hams试验):主要用于诊断PNH。②冷热溶血试验:用于诊断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③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生成试验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主要用于G6PD缺乏症的检测。④红细胞酶活性测定:如G6PD及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等。⑤血红蛋白电泳:对于血红蛋白病有确定诊断的意义。⑥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膜蛋白分析,用于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的诊断。⑦基因诊断。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溶血性贫血是一大类疾病,诊断应按步骤进行,首先确定有无贫血,再大致估计主要溶血部位。然后根据病因或病种选择有关试验逐一排除或证实。有些溶血病的原因一时不能确定,需要随诊观察,还有些溶血病的确诊有赖于新的检测技术。

下列情况易与溶血性疾病相混淆,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1.有贫血及网织红细胞增多者,如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恢复早期。

2.兼有贫血及无胆色素尿性黄疸者,如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及潜在性内脏或组织缺血。

3.患有无胆色素尿性黄疸而无贫血者,如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Gibert综合征)。

4.有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成熟红细胞畸形,轻度网织红细胞增多,如骨髓转移性癌等,骨髓活检常有侵袭性病变的证据。

5.急性黄疸型肝炎:本病以黄疸为主要表现,多有肝脾大,但本病一般无明显贫血,血清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增高,肝功能异常。

6.溶血尿毒综合征:本病除有黄疸及贫血等溶血表现外,同时具备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治疗】

1.去除病因 蚕豆病、G6PD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或服用氧化性药物。药物所致者应立即停药。如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再进一步查明病因。

2.治疗方法

(1)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激素对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效。环孢素、环磷酰胺等,对少数免疫性溶贫也有效。

(2)输血:当发生溶血危象及再生障碍危象,或贫血严重时应输血。

(3)脾切除术:脾大明显,出现压迫症状,或脾功能亢进,均应考虑脾切除治疗。

(4)防治严重并发症:对溶血的并发症如肾功能衰竭、休克、心力衰竭等应早期预防和处理。对输血后的血红蛋白尿症应及时采取措施,维持血压,防止休克。

(5)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某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这是可能根治本病的方法,如有HLA相合的造血干细胞,应作为首选方法。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多数溶血性贫血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应首先要去除病因。

2.激素是治疗温反应性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贫的首选药物,对其他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除对PNH治疗评价不一外(多数认为无效),激素均不必应用。

3.输血疗法的合理应用

(1)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主张输血要早期、大量,即所谓“高输血疗法”。

(2)G6PD缺乏患者,因溶血为自限性,需要输血时,只需要1~2次即可。

(3)对于某些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可带来严重反应,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可提供大量补体及红细胞,可使受血者溶血加剧,若非十分必要,不应给予。非输血不可时,应输生理盐水洗涤过的浓缩红细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

4.脾切除术是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治疗措施,但并非对所有患者均有效。手术年龄以5~6岁为宜,过早切脾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易患严重感染。但如贫血严重,以致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或常发生“再生障碍危象”者,则可考虑较早手术。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至少应持续至青春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