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获得性干细胞疾病。MDS包括这样一组疾病:①难治性贫血(RA);②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S);③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④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在转变中(RAEB-t);⑤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本病多见于老年人,但近年发现儿童患者也并非少见。且儿童MDS的某些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以贫血症状为主,可兼有发热、出血和感染,部分病人可有肝、脾大,淋巴结肿大。
2.辅助检查
(1)血象:外周血任一系或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偶可白细胞增多,可见有核红细胞或巨大红细胞或其他病态造血现象。
(2)骨髓:骨髓涂片或病理检查有三系或二系或任一系血细胞呈病态造血。
(3)祖细胞体外培养:包括多向祖细胞(CFU-mix)、粒-单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CFU-E和BFU-E)、巨核祖细胞(CFU-MK)等。
(4)免疫学检查:MDS患者可有细胞免疫异常和体液免疫异常。
(5)染色体检查:MDS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40%~70%。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8,20q-,-5/5q-,-7/7q-等。
3.分型标准 表11-2
表11-2 MDS的分型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和骨髓象病态造血的表现,并除外其他有病态造血表现的疾病,即可考虑为MDS。本病与其他某些疾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临床上容易误诊,需予以鉴别。
1.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全血细胞减少时须除外急慢性再障。不典型再障往往表现局灶性骨髓增生,但一般无病态造血,并且多部位穿刺往往提示骨髓增生低下可作鉴别。低增生MDS往往会与再障混淆,但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往往有两系以上的病态造血,骨髓活检有小巨核细胞和ALIP。此与再障不同。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幼红细胞有巨幼变时须除外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此类患者临床上也可表现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骨髓细胞增生活跃,有巨幼变。但测定此类患者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浓度往往是降低的,应用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有效。此外MDS患者骨髓病理有粒系不成熟前期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也可区别。
3.幼年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JCML) 常表现为肝、脾大,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低,骨髓增生活跃,预后差等,均与MDS中的CMML有共同的特点,但CMML有单核细胞增多,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阴性可与CML区别。
【治疗】
1.刺激造血 可用司坦唑醇、集落刺激因子(GM-CSF,G-CSF)、白细胞介素-3(IL-3)等。
2.诱导分化 可选用顺式或全反式维A酸、α干扰素、三尖杉酯碱或高三尖杉酯碱、骨化三醇等。
3.化疗
(1)单药化疗:可用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蒽环类药(阿柔比星、伊达比星)、依托泊苷(VP16)等。
(2)联合化疗: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T(DA+6-TG)及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HOAP(高三尖杉酯碱、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泼尼松)、DOAP及DHA或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等。
4.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治愈MDS的最有效途径,有条件者可选用。
【治疗中的临床思维】
1.MDS病例中约1/3死于并发症,如感染和出血,20%~25%进展为急性白血病。
2.由于MDS患者多有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易出现感染和出血,支持治疗尤显重要。对重度贫血或血小板明显下降者可予输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感染是MDS的常见并发症,主张采用广谱抗生素,对严重感染也可采用抗生素与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的联合应用。
3.MDS的治疗遵循按阶段施治的原则。如RA和RAS的主要问题是贫血,多采用以调节和刺激造血的药物为主。RAEB,RAEB-t和CMML可选用诱导分化、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4.联合化疗主要适用于RAEB,RAEB-t及CMML亚型。多药联合化疗仅适用于白血病转化期或由体外培养、细胞遗传学检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发现确定为有白血病转化倾向者,但早期采用强烈方案并不能预防和推迟白血病的转化。
5.造血生长因子应用于MDS可刺激残存的正常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诱导异常克隆细胞的分化成熟,提高恶性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但在RAEB及RAEB-t亚型,由于G-CSF及GM-CSF可使原始细胞增加,需慎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