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似蚓蛔线虫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为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型最大者,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
1.形态
(1)成虫:虫体呈长圆柱状,头、尾两端略细,形似蚯蚓。活时呈粉红色或乳脂色,体表有细横纹和两条明显的侧线。口孔位于虫体顶端,有3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肛门开口于末端。雌虫长20~35cm,尾端尖直。雄虫较雌虫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卷曲,尾端有一对交合刺。
(2)虫卵:分为受精卵和未受精卵2种。受精蛔虫卵呈宽椭圆形,大小为(45~75)μm×(35~50)μm。卵壳分3层,由外向内分为受精膜、壳质层和蛔苷层。卵壳面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常被胆汁染成棕色。卵内有一个大而圆的未分裂的卵细胞,两端与卵壳间有新月形空隙。未受精蛔虫卵多呈长椭圆形,大小为(88~94)μm×(49~44)μm,卵壳与蛋白质膜均较受精蛔虫卵薄,无蛔苷层,卵壳内含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若蛔虫卵的蛋白质膜脱落,卵壳则呈无色透明。
2.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多见于空肠,以半消化食物为食。雌虫产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受精卵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约经2周,卵内细胞发育为幼虫,再经1周,幼虫蜕皮1次后成为感染期卵。感染期卵被人食入后,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幼虫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小静脉或淋巴管,由静脉入肝经右心到肺,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蜕皮2次后,再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随宿主的吞咽动作重新到达小肠,在小肠内经第4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图6-1)。从感染期虫卵进入人体到雌虫产卵约需2个月,雌虫每日排卵可多达24万个。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约为1年左右。
图6-1 蛔虫的生活史
3.致病性 蛔虫的致病性包括幼虫移行过程与成虫对宿主的损害,以及宿主的反应。其中蛔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主要由成虫引起。
(1)幼虫的致病作用:幼虫在移行过程中侵入肠黏膜,经肝至肺,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可造成肺局部出血、炎性渗出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引起肺蛔虫症,临床上可出现体温升高、咳嗽、哮喘、痰中带血丝。
(2)成虫的致病作用:成虫在小肠内寄生,不但掠夺宿主的营养,而且影响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患者可有脐周疼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感染严重的儿童常可引起营养不良,甚至发育障碍。虫体的分泌物、代谢物还可使患者出现荨麻疹、夜间磨牙、惊厥等症状。
(3)并发症:当宿主体温升高、食用刺激性食物或不适当的驱虫治疗时,可刺激虫体钻入开口于肠壁上的各种管道,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胆管蛔虫病、阑尾炎、胰腺炎等,其中以胆管蛔虫病为最常见,虫数多时可致肠梗阻。
4.流行与防治 我国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布调查表明,蛔虫是感染率最高、分布最广的寄生虫。蛔虫的生活史比较简单、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及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是造成机体感染的重要因素。
预防应加强卫生宣传,注意个人生活习惯,防治食入感染期卵,减少感染机会。查治病人和带虫者,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减少传播途径。
(二)钩虫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内,引起钩虫病,为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1.形态
(1)成虫:虫体圆柱形,长约1cm,活时淡红色,半透明,死后灰白色。虫体前端较细,顶端有一卵圆形角质口囊。十二指肠钩虫口囊腹侧具有2对钩齿,美洲钩虫口囊腹侧具有1对板齿。虫体前端有头腺、咽腺和排泄腺3组单细胞腺体,能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尖直。雄虫尾端膨大,形成膜质交合伞。其中十二指肠钩虫交合伞略圆,美洲钩虫交合伞略扁。
(2)虫卵:两种钩虫虫卵极相似,不易区别。均为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56~76)μm×(35~40)μm,卵壳薄。新鲜粪便中的虫卵,卵内含4~8个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2.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段,借口囊内的钩齿或板齿咬附于肠黏膜上,以血液、组织液、肠黏膜为食。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条件适宜的泥土中,约经1d左右孵出第一期杆状蚴。此幼虫以土壤中的细菌和有机物为食,经2~3d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此后,虫体继续发育,再经5~6d,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丝状蚴有明显的向温性和向触性,当其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受到皮肤温度的刺激,活动力加强,主要靠其机械的穿刺活动经毛囊、汗腺、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然后到达皮下微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到肺,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并到达肺泡,借助于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向上移行至咽,再通过人体的吞咽活动经食管、胃到达小肠。在小肠内的钩蚴继续发育为成虫。从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到成虫产卵一般需要5~7周,十二指肠钩虫成虫寿命约7年,美洲钩虫成虫寿命为13~15年。
3.致病性
(1)幼虫的致病作用: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h局部皮肤出现针刺、烧灼和奇痒感,继而出现红色点或丘疹,1~2d成为水疱,即为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若继发感染则形成脓庖。钩蚴性皮炎多见于与土壤接触的足趾、手指间等处的皮肤。幼虫移行至肺部,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和炎症。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伴有畏寒、发热等症状。重者可引起哮喘,甚至呼吸困难。
(2)成虫的致病作用:成虫以口囊咬附在人体肠黏膜上,造成肠壁散在性出血点和小溃疡,有时可出现大块出血性瘀斑。患者会有上腹不适及隐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异嗜症”,喜食生米、泥土、煤渣、破布等,补充铁剂后,大多数患者此现象消失。钩虫主要危害是成虫吸血,可使宿主长期慢性失血,导致贫血。临床表现为皮肤蜡黄、黏膜苍白、头晕、乏力、劳动力减弱,严重时可有心慌、气促、面部与下肢水肿等症状。
4.流行与防治 我国除西藏等干寒地区之外,各省、区均有分布,农村多于城市,南方多于北方。
钩虫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虫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土壤。其流行与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等有关。
普查、普治是防治钩虫病的重要环节。加强粪便管理,使用无害化粪便作肥料。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手、足直接与土壤接触,以防感染。
(三)蠕形住肠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俗称蛲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回盲部,引起蛲虫病。
1.形态 成虫虫体细小,呈乳白色。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形成头翼。咽管末端膨大呈球状,称咽管球。雌虫长8~13mm,宽0.3~0.5mm,体中部膨大,尾端直而尖细,尖细部可占体长的1/3。雄虫长2~5mm,宽0.1~0.2mm,体后端向腹面卷曲。
虫卵呈不对称椭圆形,无色透明,一侧较扁平,另一侧稍凸,大小为(50~60)μm×(20~30)μm,壳厚,卵内含蝌蚪期胚胎。
2.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体回盲部,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营养。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而被排出。子宫内充满虫卵的雌虫随肠腔内容物向下移行至直肠。当宿主入睡后,雌虫移行至肛门外,在肛周产卵。黏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的虫卵在适宜条件下,约经6h发育成为感染期虫卵。感染期虫卵经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如通过污染的手指或食物经口感染人体。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沿小肠下行至盲肠附近发育为成虫。自感染期虫卵进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产卵需2~6周,雌虫寿命2~4周。
3.致病性 蛲虫在肛门周围爬行和产卵,引起皮肤瘙痒是蛲虫病的主要症状,搔抓时常可引起继发感染和湿疹。此外,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消瘦、夜惊等症状。长期反复不愈,可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4.流行与防治 我国蛲虫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有蛲虫感染的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肛门-手-口自身体外反复感染,也可通过虫卵污染物品经手接触后经口感染。此外,还可通过吸入散落在尘土中的虫卵而传播。
预防应做好宣传教育,讲究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防止传播与反复感染。对托儿所、幼儿园儿童应定期普查、普治。
(四)毛首鞭形线虫
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回盲部,引起鞭虫病。成虫虫体外形似马鞭,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虫卵呈纺锤形,黄褐色,两端各具一透明塞状小栓。卵内含1个未分裂的卵细胞。
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也可寄生于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以血液和组织液为营养。虫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环境下,经3~5周卵细胞发育为感染期卵。人因经口食入受感染期卵污染的食物、蔬菜或水而感染。幼虫在小肠内孵出,附着于肠黏膜上进一步发育,再移行至回盲部发育为成虫。从食入感染期卵到成虫产卵约为2个月,成虫寿命为3~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