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是指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心脏的舒缩活动发生规律性的波动。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升高,在快速射血期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pulse pressure)。整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动脉血压的书写形式是收缩压/舒张压mmHg。
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由于大动脉中血压降落不大,为便于临床测量,通常将上臂测得的肱动脉血压代表主动脉压。我国健康成年人处安静状态的理想血压是;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搏压为30~40mmHg。平均动脉压约100mmHg。
人体动脉血压存在生理变动:动脉血压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升高的趋势,以收缩压升高较为显著;男性略高于女性;情绪激动或运动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升高更甚。此外,血压还受体位、昼夜、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测定和评判血压结果是否正常时,要考虑到是否有影响因素的存在。
正常的动脉血压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证各脏器血供的必要条件。血压如果过低(低血压),使各脏器供血不足,尤其是脑、心和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造成严重后果。血压如果过高(高血压),会加重心脏的后负荷,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过高的血压还损伤脑血管和肾血管,引起脑血管破裂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故经常监测个人的动脉血压是否正常,是医疗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2.动脉血压的形成 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一般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如果让心搏暂停,血流也暂停,血液会均匀地分布于心血管系统中,此时各处的压力趋于相等,该压力值称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约为7mmHg。该压力的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的相对关系,如果血量多,或血管容量小,该压力就高,反之亦然。显然,单靠血液充盈并不能形成平均值达100mmHg左右的动脉血压。
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根本因素,缺一不可。心脏收缩射血时所释放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表现为动能,推动血液向前流动。一部分表现为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使动脉血管扩张,贮存血液,形成势能,表现为血压。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使一部分势能转化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外周阻力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假如不存在外周阻力,心室每次射血所射出的那部分血液将全部流至动脉系统以后的血管,即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可全部表现为动能,而不对血管壁产生侧压,也就不能形成动脉血压。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心室每次射血量的1/3流向外周,进入毛细血管。其余2/3血液被暂时贮存在大动脉和主动脉内,从而使大动脉扩张,大动脉血压上升。
链接 理想血压及高血压 人体的动脉血压有多种生理变动。新生儿收缩压仅40mmHg左右,出生后1个月为70~80mmHg,青年时期血压达到120/80mmHg,此后,随着年龄增长,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逐渐升高的倾向,而以收缩压升高更为明显,但均不应超过140/90mmHg;50岁前,男性血压略高于女性,50岁后,由于绝经期来到,体内雌性激素减少的影响,女性血压略高于男性血压;运动、激动等时,人体血压也会暂时升高。并非血压低于140/90mmHg就是理想血压。1998年,第17届世界高血压会议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确定为:18岁的成人,理想血压是120/80mmHg,正常血压应<130/85mmHg,而在130~139/85~89mmHg为高正常血压。一般情况下,中青年及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达到正常或理想血压水平,老年人至少应控制在正常高限以下。非同日3次以上血压测定值>140/90mmHg时,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病被认为是人类的“隐形杀手”,人们对此务必重视。
形成正常的动脉血压,还需要大动脉管壁的弹性缓冲作用,心室收缩释放的一部分能量以弹性势能的形式贮存于扩张的动脉管壁中,既产生收缩压,又不至于太高。当心室舒张,停止射血时,随着动脉内血液流向外周,大动脉血压下降,被扩张的动脉管壁随即弹性回缩,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推动动脉内的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使左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又减小血管容积,使动脉血压的下降得到缓冲,使舒张压不致太低,使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远小于左心室内压的波动幅度。
总之,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心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根本因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能缓冲动脉血压和维持心舒期的血流。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凡能影响上述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
(1)每搏输出量:如其他因素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加,心室收缩期主动脉和大动脉内血量增加,对动脉壁的压强增加,故收缩压明显升高。由于收缩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大动脉内增多的血液仍可在心舒期流向动脉系统以后的血管,到心舒期末,大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和每搏输出量增加之前相比,略有增加,使舒张压也有所增加。因此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明显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亦然。所以,每搏输出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而收缩压的高低也主要反映了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如其他因素不变,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增加,但舒张压升高明显,而收缩压升高不多,脉压减小。这是因为心率变化主要影响心动周期的心舒期,心率增快,心舒期缩短较心缩期明显,以致心舒期内流向外周的血量明显减少,到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量和心率增加前相比明显增多,故舒张压明显升高。由于心率对心缩期的缩短影响较小,加之收缩期动脉血压升高本身也促进了血流速度,故心率增快时,收缩压虽有升高,但与舒张压相比,升高幅度不如舒张压升高显著,脉压减小。反之亦然。
(3)外周阻力:如其他因素不变,仅外周阻力增大,动脉内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到心舒末期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明显。由于心缩期血压较心舒期高,相应地心缩期血流速度也较心舒期快,故心缩期血管充盈度虽有增加,但增加不大,因此收缩压的升高幅度不如舒张压的显著,脉压减小。反之亦然。所以,外周阻力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而舒张压的高低也主要反映了外周阻力的大小。另外,血液黏滞度也影响外周阻力,如果血液黏滞度增加,外周阻力也增大,可使舒张压升高。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有缓冲动脉血压波动幅度的作用。老年人常因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本应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但老年人除大动脉硬化外,小动脉和微动脉亦有硬化,故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也升高。
(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如前所述,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而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大小,又取决于循环血量和心血管系统容量两者的相应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心血管系统容量是相适应的,产生正常的动脉血压。当大失血时,循环血量绝对减少,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使动脉血压降低。要大量输血、输液补充血量进行抢救。当过敏性休克时,血管普遍扩张,血管容量增加,血量相对减少,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使动脉血压降低。要用缩血管药物进行抢救。
上面对影响动脉血压各种因素的叙述,都是在假设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动脉血压可能发生的影响。实际上,在完整机体的情况下,当一种因素发生改变时,机体将对其他因素重新调整,因此动脉血压的任何改变,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二)动脉脉搏
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压力周期性变化所致动脉血管壁的扩张与回缩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pulse)。动脉脉搏波首先在主动脉根部产生,产生后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血管传播。脉搏波的传播速度比血流速度快得多。脉搏波的传播与动脉管壁的弹性呈反变关系。主动脉的弹性最大,脉搏波的传播最慢,传播速度为3~5m/s,在大动脉为7~10m/s,到小动脉段可加快到15~35m/s。老年人的动脉血管弹性降低,故其脉搏波的传播速度较青年人为快。用手指可在身体浅表部位摸到动脉搏动,桡动脉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触摸部位。脉搏的频率和节律能反映心率和心律;脉搏的强弱、紧张度大小与心肌收缩力强弱、心输出量多少及血管壁弹性有密切关系。所以,检查脉搏可反映心血管机能状态。用压力换能器,将动脉搏动描记成图称脉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