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液体,绝大部分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因此不会因重力作用而流至身体的低垂部分。组织液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来,除蛋白质浓度明显低于血浆外,其他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滤过形成的组织液,大部分又返回血液。淋巴液来自于组织液,淋巴液的回流使小部分组织液返回至血液。
(一)组织液的生成、回流及影响因素
1.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组织液是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生成的,同时它又可通过重吸收回到毛细血管内。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取决于毛细血管内外的四个压力因素: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血管内的液体向血管外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将血管外的组织液重新回收入血管内的力量。这两组力量构成一对矛盾的差值称为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P)。可用下式表示: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如果有效滤过压是正值,则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生成组织液;如果有效滤过压是负值,则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重新回流入血液。
人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毛细血管动脉端的平均血压为30mmHg;而毛细血管静脉端的平均血压为12mmHg;组织液静水压为10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为15mmHg。如将这些数字代入有效滤过压计算公式,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10mmHg,毛细血管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8mmHg(图5-12)。这意味着组织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生成,而在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回流。由于毛细血管血压从动脉端到静脉端是逐渐下降的,所以有效滤过压也是逐渐下降的,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是一个逐渐移行的过程。
图5-12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
A.形成有效滤过压的因素和作用方向;B.有效滤过压在毛细血管内的变化
1kPa=7.5mmHg
由滤过生成的组织液,大约90%被重吸收进入血液,其余约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再经淋巴管最终汇入大静脉。
2.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保持动态平衡,故血量、组织液量及血浆蛋白浓度能维持相对稳定。但在异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过多或回流减少,就有过多的组织液潴留于组织间隙中,形成水肿。详见第15章。
(二)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管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要的辅助系统。与血液循环不同,毛细淋巴管以稍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并逐渐汇合成大的淋巴管。全身的淋巴液经淋巴管收集,最后由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导入静脉。
1.淋巴液的生成 在毛细淋巴管的起始端,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管壁外无基膜。内皮细胞均以固定微丝附着于周围组织上,内皮细胞的边缘并不直接相连,而是像瓦片样互相覆盖,形成向管腔内开放的单向活瓣。当组织液积聚使组织液静水压升高时,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毛细淋巴管之间的胶原细丝可以将互相重叠的内皮细胞边缘拉开,即活瓣被推开,内皮细胞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质、血细胞、脂肪微粒等大分子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如液体倒流,则活瓣关闭,故淋巴液不能流入组织液。正常成年人每天生成的淋巴液为2~4L,大致相当于全身的血浆总量。
2.淋巴液的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毛细淋巴管汇合形成集合淋巴管。较大的淋巴管内有单向开放的瓣膜防止淋巴液逆流,淋巴管管壁上有平滑肌。淋巴管平滑肌的收缩和淋巴管内的瓣膜对淋巴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由于瓣膜的存在,淋巴管周围的组织如骨骼肌的舒缩、相邻动脉的搏动对淋巴管的挤压,甚至外物对身体组织的压迫和按摩,都能促进淋巴的回流。凡能增加淋巴生成的因素也都能增加淋巴液的回流量。淋巴液生成和回流的主要生理功能在于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体液平衡;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将小肠绒毛吸收的乳糜微粒等运输入血液;清除组织中的细菌和其他异物等,起防御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