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指分子式中含有氰基(-CN)的无机及有机的化合物。氰化物进入体内后释放出氰离子(CN-),可抑制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在生理情况下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分子中的三价铁(Fe3+)获得电子后变为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Fe2+),后者遇氧分子时,又变为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并把电子传给氧分子,生成氧离子,氧离子与氢结合成水。通过这一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细胞色素氧化酶起着传递电子的作用。氰化物中毒时,CN-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有高度亲和力,结合生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阻止Fe3+还原为Fe2+,使电子传递中断,抑制细胞的有氧代谢,导致细胞内窒息。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而出现全身各系统的缺氧症状,以中枢神经系统最为突出。治疗氰化物中毒有两种途径可迅速恢复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并使氰化物转变为无毒的物质。①因为CN-与Fe3+有高度亲和力,利用高铁血红蛋白与氰离子结合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使被抑制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恢复活性,解除组织缺氧。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Fe3+)的化合物称为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有亚硝酸钠、亚硝酸异戊酯,4-二甲基氨基苯酚(4-DMAP)、对氨基苯丙酮与亚甲蓝等。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与氰离子的结合不牢固,氰基又可游离出来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致使毒性复发。因此,应与供硫剂硫代硫酸钠联合用药,通过酶的作用与氰基结合生成低毒的硫氰酸盐从尿中排出。②钴螯合物直接与氰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的、无毒的化合物。此类药物有羟钴胺、乙二胺四乙酸二钴。
亚硝酸钠和亚硝酸异戊酯是目前我国常用的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亚硝酸钠催化高铁血红蛋白形成的作用为4.5~9分钟。PAPP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速度比亚硝酸钠还要缓慢,因此不适合氰化物中毒的急救使用,但其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后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小,口服吸收好,可作为氰化物中毒的预防药。亚甲蓝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作用快、副作用小,但其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能力不如亚硝酸钠,且作用时间短、大剂量可导致溶血,现已不采用。羟钴胺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钴在体内直接与氰离子结合的能力大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与氰离子的结合能力,羟钴胺与氰离子作用形成无毒的氰钴胺(维生素B12),乙二胺四乙酸二钴与氰离子结合形成无毒的钴氰螯合物。从尿中排出;两者均作用快、解毒能力强,但前者制剂不稳定、用量太大、可出现过敏反应,使用前须做过敏试验。后者毒性大,我国市场皆无供应。
403.硫代硫酸钠 Sodium Thiosulfate
【药理作用】 属供硫剂,为氰化物解毒药。硫与游离的CN-或已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的氰结合,转变成低毒不活动的硫氰酸盐随尿排出体外而起解毒作用。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
【用途】 治疗氰化物中毒,与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联合应用;治疗降压药硝普钠过量中毒;治疗可溶性钡盐(如硝酸钡)中毒;治疗砷、汞、铅等金属中毒;治疗皮肤瘙痒、慢性荨麻疹等。
【制剂及规格】 注射剂,20ml:1g或0.32g(粉),0.64g(粉)。
【用法及用量】
成人:①氰化物中毒,注射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后,立即缓慢注射25%溶液40~60ml,每分钟5ml以下。必要时1小时后可再与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联合重复使用半量或全量。②硝普钠过量中毒,25%溶液20~40ml缓慢静脉注射。③可溶性钡盐中毒,缓慢注射25%溶液20~40ml。④砷、汞、铅等金属中毒,静脉注射,每次0.5~1.0g。
小儿:按体重计算,25%溶液1.0~1.5ml/kg(250~375mg/kg)。
【不良反应】 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
【注意事项】 ①用于氰化物中毒时,与亚硝酸盐联合使用可提高解毒效果;②以上两种药物不宜混合使用,应先用亚硝酸盐,继之再用本品;③静脉注射速度宜慢,过快易引起血压下降。
404.亚硝酸钠 Sodium Nitrite
【药理作用】 亚硝酸钠为氧化剂,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本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量可随剂量而增多。制剂为水溶液,静脉注射后立即起作用,约维持1小时,60%在体内代谢,代谢产物部分为氨,大部分以原形由尿中排出。
【用途】 治疗氰化物及硫化氢中毒。
【制剂及规格】 注射液,10ml:0.3g。
【用法及用量】 成人常用量,3%溶液,10~15ml,缓慢静脉注射,随后静脉注射25%硫代硫酸钠40ml(硫化氢中毒不需注射硫代硫酸钠)。必要时,0.5~1小时后可重复给半量或全量。小儿常用量,3%溶液0.15~0.30ml/kg。
【不良反应】 本品有扩张血管作用,注射速度过快时,可导致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头痛、甚至晕厥、休克、抽搐等。用量过大时,形成过多的高铁血红蛋白而出现严重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对儿童要特别注意本品的使用剂量。
【注意事项】 治疗氰化物中毒时,本品与硫代硫酸钠均可引起血压下降,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如用量过大导致过多的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可静脉注射1%亚甲蓝5~10ml,以促进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