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泄泻的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因病机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经》将本病称为“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小儿泄泻致因虽多,不外三种,即:其一感受外邪: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四时寒暑温凉的变化,都有所影响,如夏季暑气偏盛,秋令阴雨过多,致湿热蕴蒸而生泄泻。《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基础。

1.《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2.《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3.《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盛则濡泄。”

5.《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6.《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7.《素问·宣明五气》谓:“大肠小肠为泄。”

《内经》将本病称为“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小儿泄泻致因虽多,不外三种,即:其一感受外邪: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四时寒暑温凉的变化,都有所影响,如夏季暑气偏盛,秋令阴雨过多,致湿热蕴蒸而生泄泻。其二内伤饮(乳)食;小儿脾常不足,凡饮食不节或不洁,易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致水谷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其三脾胃虚弱:脾属土而恶寒湿,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致水反成湿谷反成滞,水湿滞留而形成泄泻。《补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湿盛则濡泻”解释为:“湿盛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合故大肠传导而注泻也。”《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