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和(或)出血,部分患者最后发展成为急性白血病。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MDS分为5个类型,即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1)RA及RAS以贫血为主,呈慢性过程。病情可长期变化不大(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0个月及65个月),RAS有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
(2)RAEB及RAEB-T则常有全血细胞减少,明显贫血、出血和(或)感染,可伴有肝、脾大。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及5个月)。多在短期内转变成急性白血病(分别占40%及60%)。有的患者虽未发展成白血病,但可因感染、出血而死亡。
(3)CMML以贫血为主,可伴感染或出血,常有脾大。血中单核细胞常增多,骨髓有病态造血,Ph染色体阴性,bcr/abl基因阴性可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区别。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30%转变为急性白血病。
2.辅助检查
(1)血象和骨髓象:患者血象常为全血细胞减少,亦可为一系或两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多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患者可增生减低。血象和骨髓象有病态造血表现。
(2)细胞遗传学异常:近40%的患者有染色体异常;常见者有-5、5q-、-7q、三体8、20q+等。
(3)病理学改变:在骨小梁旁区或小梁间区出现3~5个或更多原粒、早幼粒细胞的簇集。此外,还可出现处于同一阶段的幼红细胞岛或原红细胞的造血灶,骨髓网硬蛋白纤维增多等改变。
(4)粒-单系祖细胞半固体培养:常表现为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大,预示向白血病转化。
3.诊断标准 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贫血,常伴有出血和(或)感染。外周血有一系、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常有2个或3个细胞系列病态造血。病理活检可见ALIP和骨髓网硬蛋白纤维增多等改变。MDS常有染色体畸变。细胞培养有CFU-GM集落少而集簇多等特点。但应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和其他病态造血的疾病,如急性红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以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等。CMML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
【治疗】
近年来,对MDS治疗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
(1)严重贫血者可输血红细胞或全血,严重血小板减少并有出血者可输血小板。有感染者应用广谱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
(2)RAS者可静脉输注大剂量维生素B6(200mg/d),少数患者有效,表现网织红细胞增多,减少了输血的需要,但不能纠正形态学上的异常。
(3)雄激素、糖皮质激素及环孢素对少数患者有效。
2.化疗 RAEB、RAEB-T均需化疗。对于年老、体质差者常采用小剂量阿糖胞苷方案:Ara-c 20mg/m2,24h持续静脉滴注,7~12d为1个疗程:或10~30mg/m2,皮下注射,1/12h,14~21d为1个疗程,间歇1~2周后重复使用。其有效率为20%~50%,中位生存期仅10个月。即使小剂量阿糖胞苷,仍有细胞毒作用,可出现骨髓抑制,应加以注意。此外尚有用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和阿克拉霉素等方案者。对于50岁、体质较好的患者,可参照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标准联合化疗方案用药。
3.诱导分化剂 维A酸20~40mg/d和1,25-(OH)2D30.25~0.5g/d,均可使少数患者粒细胞及血小板稍有回升,输血量减少。
4.细胞因子 可试用干扰素(IFN-α),EPO,G-CSF及GM-CSF。但部分患者用G-CSF或GM-CSF后原始细胞增加,以后者尤甚,应慎用。
5.骨髓移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