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即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9]。”“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关前为阳,阳微为不及,主胸阳不振;关后为阴,阴弦为太过,主阴邪反盛,阴邪,指寒邪、水饮、痰浊及血瘀之邪。由于上焦阳虚,阴寒之邪上扰,痹阻胸阳,胸阳失展,即胸痹而痛。“阳微阴弦”者,“阳微”即正虚为本,“阴弦”即阴邪干犯是标,所以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
本虚者,历代医家多认为指上焦心肺阳气虚。心肺位居胸中,心主血,为阳中之太阳,肺主气,为阳中之太阴,故胸痹心痛一病,其本虚多责之于心肺二脏。
标实者,宋代杨士瀛在其著作《仁斋直指方论》中云:“夫心为五官之主,百骸之所以听命者也。心之正经,果为风冷邪气所干,果为气、血、痰、水所犯,则其痛掣背,胀胁胸烦,咽干,两目赤黄,手足俱青至节,朝发而暮殂矣[47]。”杨氏明确提出风冷邪气、气、血、痰、水为导致心痛的原因,是对于所谓“标实”较为完整的概括。我们纵览历代医家所论,导致“胸痹心痛”的病邪包括气滞、寒凝、痰饮、瘀血、热结诸端。
寒凝气滞致心痛,如“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
痰饮致心痛,如“心痛而多唾者,停饮乘心之络故也[48]”。(《诸病源候论》)
血瘀致心痛,如“胸中瘀血,胸胁榰满,鬲痛[49]”。(《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一》)
热邪致心痛,如“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素问·刺热篇》),“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48]”。(《诸病源候论》)
综上所述,“胸痹心痛”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与标实二者于发病缺一不可,本虚是发病基础,标实是发病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