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灵枢·经脉》
“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灵枢·本输》
“心者,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为表里,神之所舍。”——《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
“心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其经手少阴,与手太阴为表里。”——《脉经·心小肠部第二》
【说古论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突出地体现在藏象学说中。其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肝脾肺肾五脏处于中心位置,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构成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关系,即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心包和三焦。互为表里关系的一脏一腑,结构上有经脉相互络属,经气相通,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
心与小肠经脉相互络属。《灵枢·经脉》载:“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沿着手掌小指边而上行至腕关节部,出于手踝骨(尺骨小头突起处)中,直行向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到达肘关节内侧(尺侧)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向上沿着上臂内侧后缘到达肩关节部(肩解),绕行于肩胛,与诸阳经交会于肩上至大椎穴处,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心,沿食管(咽)向下穿过膈肌至腹腔属本腑小肠。
如前所述中医学的“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的部分功能。中医学的心与解剖学的脑从现代医学看,似乎玄奥费解,但从经络学说角度视之,便不难理解了。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目系”又称“眼系”,是指眼后与脑相联结的部分。《灵枢·大感论》对目系作过解释,其意为“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手少阴心经,不但经脉“系目系”,而且络脉也“属目系”,说明了心与脑的经络联系。另一方面,手少阴心经通过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加强与脑的经络联系。其次,手太阳小肠经,不仅经脉“入耳中”,“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而且经别也“出于面,合目内眦”,这说明小肠与耳、目的经络联系相当密切,而耳、目为“宗脉之所聚”,《灵枢·口问》中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又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小肠通过与耳、目的经络联系,加强了与脑的联系。
近年来,神经科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使我们对“心与小肠”的配偶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胃肠激素的研究进展,为“心与小肠”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科学研究新进展显示,脑与小肠有许多功能相似之处,小肠具有脑的多种功能和物质。实验资料证实,在脑内和肠道中有很多相同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三磷腺苷、r-氨基丁酸、多巴胺以及5-HT等,同时发现存在于肠道中的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也在脑中存在。相反地,一些原来被认为只存在于脑内的p物质、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脑啡肽等,又被证实存在于胃肠道内。从而出现了“脑肠肽”的新概念。另有研究表明,由小肠s细胞分泌的促胰腺素,可使心排出量增加,对肠系膜动脉、肝动脉有直接扩张作用,以利于小肠的消化、吸收。由肠道内H.D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肚,对心脏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对冠状脉、肝动脉有强烈的扩张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