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中医按摩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中医按摩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研究表明,按摩可以显著降低心跳率,皮质醇水平和胰岛素水平;按摩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资料表明,背部两侧按摩10分钟,可使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白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抗体明显增高。在十二经脉中与心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手少阴心经。输注于心者,称为心俞穴。此外,各式各样的人格偏差、行为异常、精神障碍、身心疾病不断涌现,甚至严重暴发。

【引经据典】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素问·血气形志篇》

【读典感悟】

按摩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方法。按摩,又称推拿,古按摩称按跷(指按摩矫捷,舒畅筋骨)、案杌(案,通按;杌,通玩。案杌,即按摩)等,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总结认识和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在生产劳动时或与野兽搏斗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发生。出现疼痛,他们自然地用手去抚摸,按揉逐步收到效果;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损伤出血时,人们便本能地用手按压以止血;当损伤使局部部位隆起时,人们又本能地通过抚摩、揉动使隆起变小或消失,从而缓解了肿痛。另外人们发现,用石片等刮擦某些部位能缓解一些特定的病痛,人类本能地重复应用一些能够祛病的抚摸按揉手法,经过时间的延续,这些手法得到发展和积累。在长期的认识实践过程中,按摩逐渐从无意识的偶然动作演变成为人们自由运用的系统的治疗方法。约在几千年前,我国祖先就为按摩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我国的按摩学科。

按摩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给体表一定的良性物理刺激,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和肌肉上,使人体发生由表及里的各种变化,调节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功能。按摩作用于体表,可使局部皮肤潮红,皮温增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淋巴循环增加,具有调节血液和淋巴循环的作用;运用按摩的捏、摇、扳、拔等手法,可以舒筋通络,解痉止痛,复位关节,理筋整复,剥离粘连,疏通狭窄;按摩既可使神经兴奋,又可引使神经受到抑制。临床研究表明,按摩可以显著降低心跳率,皮质醇水平和胰岛素水平;按摩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资料表明,背部两侧按摩10分钟,可使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白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抗体明显增高。这充分说明,按摩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冠心病患者在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循经穴位,及胸部的膻中穴、背部的心俞穴,均有较为敏感的压痛点,穴位按摩能起到疏通气血、强心止痛的效果。实践证明,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用适宜的手法和穴位进行按摩,能改善微循环和心肌供血,消除或减轻冠心病患者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自觉症状。

【经典妙招】——按压心经治心病

在十二经脉中与心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手少阴心经。在临床上只要是心经之病,就可以在两上肢内侧的后缘,手少阴心经的循环路线进行按摩。若是按压处发现有明显压痛,则可多按揉一会,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按摩时,经气亢盛者当用泻法,经气不足者可用补法;病属热者按摩时间应短而速,病属寒者按摩时间要长而缓;心阳不足、心气虚弱者,按摩之后还可以配合使用灸法。

经络中虽然心包为手厥阴经,心为手少阴经,但在临床上心包与心的病症非常相似,只是程度上有深浅轻重的不同。中医文献中称“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所以在中医中心包,既是心的保护组织,代其受邪,不让心受到外邪的直接攻击。同时,心包又是心气、心血向外的运输通道,故两者关系十分紧密,功能有所重叠。

【经典妙招】——心病找“心俞”

在人体腰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上,分布着一组非常特殊的穴位,中医称之为“俞穴”。古时“输”与“俞”字相通,为“输”的意思,因而“输穴”,既是督脉之气通于足太阳膀胱经,并输注于内脏的部位,又是各个脏腑之气通达于体表的部位。输注于心者,称为心俞穴。

在经络中“俞穴”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灵枢·背俞》篇中说“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而解”,是说按压“输穴”可发现内脏的疾病;二是可治疗该“输穴”所对应的脏腑疾病,如《素问·长刺节论》中说“迫脏刺背”,就是通过刺激背部的“输穴”,治疗分布在胸前侧它所对应的内脏疾病。

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处。它作为心脏在背部的投影点,心气的输出部位,最能反映体内心气和心血的变化。凡是人体出现失眠、健忘、烦躁、语言困难等精神情绪方面的异常;胸闷、心悸、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心血管功能的紊乱;以及多汗、自汗、盗汗,面色苍白、缺少光泽等问题,都与心有关,皆可取“心俞”穴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时,可用拇指的指腹,在心俞穴处轻轻揉按数分钟,但因心为人的“君主之官”,藏神主志,故此处不宜采用过重手法强力刺激。

【经典妙招】——心火旺的人多按“少海”

五脏之中,心属火、肾为水;经络之中,心为手少阴、肾为足少阴,故心肾两脏两经关系尤为密切。中医认为,自然界中独阴不长、孤阳不生。人体也是如此,只有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才能令机体阴阳平衡、身体吉祥安康。

若是心火旺盛不能下达于肾水,肾水虚亏不能上济于心火,就会出现“心肾不交”,甚至于心火旺盛、反侮肾水之症,都可通过刺激少海穴,去心火、补肾水,来加以缓解和治疗。

此外,各式各样的人格偏差、行为异常、精神障碍、身心疾病不断涌现,甚至严重暴发。这些从中医的角度而言,有不少都与人的私欲膨胀、心火旺盛有关,此时也可按摩少海穴,清火泻欲,以保护人的心理健康。

【经典妙招】——“劳宫”,保心之穴

由于手为劳作之器,掌心隐藏深处为宫,故古人称该穴为“劳宫”。劳宫为手厥阴的“荥”穴,经络中“荥”穴,最擅长治疗的就是内脏疾病。经常按摩劳宫穴,能够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口臭、口苦、口干舌燥以及心神不安导致的精神情绪异常,或是心脉痹阻造成的心悸、胸闷、疼痛。总之,治疗范围万变不离其宗地围绕着一个“心”字。劳宫穴擅长治内脏疾病。在平时,我们可经常用两手相互交叉,或者再加上一到两个核桃,反复摩擦手的掌心处,因为这里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保心之穴——劳宫穴。

【经典妙招】——心绞痛、心律失常找“内关”

中医认为,由于心为“君主之官”,所以它遭遇病邪侵袭时,大多由心包络代其受过。同样,心脏发生疾病时,也常会通过心包经显现出来。因而作为手厥阴心包经中“络”穴的“内关”,自古以来便是中医治疗各种心脏疾病之要穴。

在现代疾病上,中医也常以“内关”穴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病变。中医称,舌为心之苗,所以,内关穴还可以治疗中风以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舌强肿痛、謇涩,言语困难。此外,“内关”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之脉,所以它尚可沟通其他各脉,维持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平衡,缓解胃痛、呕吐、呃逆、哮喘、头晕各症。

内关穴,除了可治疗人的躯体疾病,还能舒畅情志、缓解精神郁闷、压抑、烦躁等心理异常。所以那些患有忧郁症等心理或身心疾病的病人,也可经常按压“内关”穴,以调节心情。必要时可以同时刺激手臂掌侧的“内关”和背侧的“外关”二穴,这在中医学中被称之为“透穴”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