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状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状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5%~1.0%。对小于50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的TIA患者、或是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TIA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1.症状 脑梗死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

1.症状 TIA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TIA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其临床特征为:①发病突然;②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③持续时间短暂,一般10~15min,多在1h内,最长不超过24h;④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⑤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1)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多表现为单眼(同侧)或大脑半球症状。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矇、雾视、视野中有黑点、或有时眼前有阴影摇晃、光线减少。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可以出现言语困难(失语)和认知及行为功能的改变。

(2)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通常表现为眩晕、头晕、构音障碍、跌倒发作、共济失调、异常的眼球运动、复视、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注意临床孤立的眩晕、头晕、或恶心很少是由TIA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患者可能有短暂的眩晕发作,但需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较少出现晕厥、头痛、尿便失禁、嗜睡、记忆缺失或癫等症状。

2.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有助于排除与TIA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头颅MRI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进行筛查。

(2)超声检查:①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患者的一个基本检查手段,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阻塞。②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狭窄、判断侧支循环情况、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3)脑血管造影 :①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5%~1.0%。②CTA(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显像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对小于50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的TIA患者、或是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TIA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如发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查其他的血细胞凝集指标。

(二)脑梗死

1.症状 脑梗死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由于脑梗死的部位及大小、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继发脑水肿等的差异,可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其治疗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在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3~6h内)迅速准确分型。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不依赖影像学结果,常规CT、MRI尚未能发现病灶时就可根据临床表现迅速分型,并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临床简单易行,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OCSP临床分型标准有以下几点。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提示是MCA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可表现为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等。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大多是基底核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2)影像学检查: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在超早期阶段(发病6h内),CT可以发现一些轻微的改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质边缘(尤其是岛叶)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脑沟消失等。通常平扫在临床上已经足够使用。但是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特别是颅后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

头颅磁共振(MRI)标准的MRI序列(T1、T2和质子相)对发病几个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早期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达到88%~100%,特异性达到95%~100%。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痉挛、侧支循环建立程度有帮助。最近,应用于溶栓治疗的监测,对预后判断有参考意义。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成像(CTA)对判断受累血管、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1.症状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血栓的性质、大小及部位等,与脑动脉血栓形成相比较,有如下临床表现。

(1)不仅复杂多样,而且除海绵窦血栓形成外均缺乏特征性。既可表现为单纯颅内压增高,也可为伴或不伴有颅内高压的局灶性脑功能受累的表现(瘫痪、癫、失语、偏盲、感觉障碍等),还可表现为以意识障碍为主颇似亚急性弥漫性脑病者。

(2)由于脑静脉间吻合丰富,尤其是大脑皮质静脉受累时,症状体征波动多变;可为单侧或双侧,亦可左右交替;分布也不符合动脉血栓致供血区功能障碍的特点。

(3)伴发脑实质出血(出血性梗死、皮质下血肿)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也较脑动脉血栓为多。

(4)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年轻患者居多;常无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

2.辅助检查 由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具有起病形式多种、病情病程多变、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对临床疑似病例宜及时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期尽早确诊。

(1)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疑似脑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的支持。

(2)其他检查:血液和脑脊液检查对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本身的诊断虽无特异性,但炎症改变对感染性者却有定性的价值,其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有助于查找病原菌及指导临床用药。与凝血机制相关的血液学检查,有利于发现患者有无高凝状态及监测抗栓治疗。对非感染性血栓形成者为确定病因尚应进行其他检查,特别是与内分泌、血液、免疫及肿瘤性疾患,如毒性甲状腺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蛋白C及蛋白S或抗凝血酶Ⅲ缺乏、系统性红斑狼疮、贝赫切特综合征及各种癌肿等疾病相关的特殊检查,以期发现病因,也有约20%的病例一时难以查

出确切病因者,则应追踪随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