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磺酰脲类药物
1.分类 第一代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第二代磺酰脲类,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格列齐特(gliclaz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格列波脲(glibornuride);第三代磺酰脲类:格列美脲(glimepiride)。
磺酰脲类的基本结构包括磺酰基和两个辅基,磺基和脲酰基的结合决定其降糖作用,而辅基的种类决定了各种磺酰脲类药物降血糖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目前因第一代药物毒副作用较大,低血糖发生率高,已较少使用。目前临床上主要选用第二代和第三代磺酰脲类药物。
2.作用机制 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有赖于机体上保存有相当数量(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位于胰岛B细胞膜上的ATP敏感型钾通道(KATP)是钾离子进出细胞的调节通道,而磺脲类药物作用的主要部位就是此钾通道。当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时,葡萄糖被胰岛B细胞摄取并代谢,代谢产物ATP增多使KATP关闭,B细胞除极触发依赖电压的Ca2+通道,引发Ca2+内流,刺激含有胰岛素的颗粒分泌到细胞外,启动胰岛素分泌的链式反应而降低血糖。因此磺酰脲类药物的作用不依赖血糖浓度。磺酰脲类药物还能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致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胰岛B细胞内Ca2+浓度进一步升高,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得以改善。此外,研究表明,磺酰脲类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有可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故认为可能具有胰外降糖作用。
3.临床应用 磺酰脲类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测定结果,按治疗需要每数天增加剂量一次,直至病情取得良好控制。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应用该类药物时有效,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可降低,HbA1c可下降1%~2%(该指标反映患者近3个月内血糖水平),随着疗程延长,效果渐差,出现磺脲类药物失效。每年约有10%患者对该类药物失效。5年后,约半数患者还能保持满意血糖控制。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提示,第1年患者血糖明显下降,血胰岛素明显升高,以后血糖逐年上升,而胰岛素水平逐年下降,至第6年上述两指标恢复至用磺脲类治疗前的水平。
常用磺酰脲类药物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见表5-4。
表5-4 常用磺酰脲类药物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4.药物不良反应 磺酰脲类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与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应用增强磺脲类降血糖作用的药物有关。尤其多见于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并有可能在停药后低血糖仍反复发作。严重低血糖或反复发作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或致死。低血糖昏迷处理后虽然神志清醒,仍有再度陷入昏迷的可能,应严密观察1~2d。其他不良反应尚包括:①消化系统,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胆汁淤积性黄疸、肝脏功能损害等;②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③中枢神经系统,一过性眩晕、嗜睡和头痛;④皮肤,瘙痒、皮疹、光敏性皮炎等。这些不良反应虽少见,但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积极给予治疗。
除上述磺脲类药物共有的不良反应外,格列本脲可出现口腔金属味,青年人夜间遗尿十分常见。格列吡嗪服用后可发生泌尿道结石(特别是有形成尿酸结石倾向的患者),另外还有低钠血症的报道。格列美脲在治疗开始阶段,由于血糖改变,可出现视物模糊。
5.磺脲类常用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