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剥脱性食管炎

剥脱性食管炎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剥脱性食管炎的诱因多为进食干硬、过热食物及酗酒或食管异物刺激导致食管黏膜损伤致血肿或炎症,食管肌肉挛缩致管型解离有关,因临床少见易被忽视。诊断剥脱性食管炎,主要根据病因、胸骨后疼痛、呕吐白膜状管状物及鲜血。胃镜可见食管腔内残留部分黏膜上皮,缺损处活检示平滑肌细胞。剥脱性食管炎治疗的关键是要保护食管黏膜创面,促进上皮再生,防止瘢痕狭窄。胃镜下对出血部位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

剥脱性食管炎的诱因多为进食干硬、过热食物及酗酒或食管异物刺激导致食管黏膜损伤致血肿或炎症,食管肌肉挛缩致管型解离有关,因临床少见易被忽视。黏膜脱落区域呈红色粗糙面,斑片状渗血,该部若活检则为平滑肌细胞。

本病多见于正常人,但亦有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肾病综合征和肝硬化病史者,推测与凝血功能差、血管脆性增加、表层与固有层水肿间歇增大、小血管增生扩张、细胞生长缓慢及糖皮质激素作用有关,即容易促使黏膜血肿形成。

进热食、油炸硬食、异物和酗酒等诱因易损伤黏膜血管,形成血肿,又因血肿重力下坠不断扩大,呈静止状贴附于食管内。一旦出血多且呕吐频繁,黏膜可剥离翻转以至从口中吐出白色膜状管状物。

诊断剥脱性食管炎,主要根据病因、胸骨后疼痛、呕吐白膜状管状物及鲜血。该管状物可悬吊在咽部,牵拉有阻力且胸骨后疼痛。对管状物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示食管复层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胃镜可见食管腔内残留部分黏膜上皮,缺损处活检示平滑肌细胞。该症需与纤维素性气管炎鉴别。后者也能吐出管状物,极易混淆,须防止误诊。但后者常有呼吸系统疾病史,咳出管状物偶呈树枝状,管状物送检常示黏液、纤维素和炎性细胞成分。

剥脱性食管炎治疗的关键是要保护食管黏膜创面,促进上皮再生,防止瘢痕狭窄。勿牵拉脱出的黏膜,以免创面加大,呕出的管状黏膜应尽可能咽下去覆盖创面。胃镜下处理剥脱黏膜:若见食管黏膜内有血肿,但未完全剥离者,可插入胃镜注射针回抽血肿减压,以免剥脱范围扩大;若见食管腔内已有大块剥脱黏膜呈皱叠状堵塞管腔,可以试用活检钳疏通管腔后,夹住黏膜重新展开后覆盖创面上。可试用电热钳顶住剥脱的黏膜轻压到食管壁上,电灼后“点焊”,重复多处后可固定黏膜,保护创面。胃镜下对出血部位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常规服用硫糖铝、铋剂、抑酸药,保护黏膜。出血量大者给予输血,同时服凝血酶,既止血,又促进上皮细胞再生。鼓励患者咽下唾液,其中的溶菌酶和表皮生长因子有益黏膜修复。口服抗生素防止炎症波及肌层致瘢痕狭窄。并予补液及支持疗法。经上述处理,3~4周,食管黏膜可以复生。

下图(图1-45~1-48)患者即为大口吞咽干硬食物后觉其堵塞在食管内,经剧烈捶击胸部,虽然感觉食物进入胃内,但胸骨后剧烈疼痛,随后呕鲜血200ml左右。次日接受胃镜检查:食管入口处起,见直径0.1~2.0cm的大小不一的地图斑驳状上皮剥脱性充血、出血红斑,纵行、放射状向下延伸,另见白色脱落膜状物。

图1-45

图1-46

图1-47

图1-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